台溪寻古

e三明   2024-04-06 22:45:15   阅读

台溪,是去我家乡必经之路,也是乡政府所在地。原村名低溪,又名富山、低洋,旧属二十五都,清末民国初期雅化为台溪。



台溪村东与溪尾乡大宁村交界,西与桃坪村相毗邻,南面是盖竹村,北面与城关连山连水,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是中央苏区村,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7公里。南宋时期有仙游傅氏来此开发,择形胜之地,聚族而居。宋时台溪区域属常平乡和顺里。



图片

台溪村全景


古建古祠古廊桥





明朝时期,台溪村划都属二十五都。1936年属四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七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台溪大队,1961年改为台溪区工委,下设台溪、清溪、盖竹三个小公社,1962年撤销小公社建制,仍合并称为台溪人民公社,也叫台溪大队,1984年至今改为台溪村,成立台溪村村民委员会。
台溪村是省级传统村落,古建筑不仅多,且富有特色。最典型的莫过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乾建堡和傅氏宗祠。

图片

乾建堡
乾建堡占地面积约202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90平方米;土木结构,由合围外墙及阶梯式跑马廊与堡内中轴线布局的厅堂院落构成。乾建堡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历经大小5次维修,依山坡纵向构筑,前低后高,平面呈前方后圆。合围外墙为构筑的防御系统:底厚在2米至3米之间,顶厚0.6米左右,高度8米左右,防止匪寇挖掘;墙内一周、后楼一周二层设置阶梯状敞开式跑马廊,以便顺畅快捷地打击匪寇;墙体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设置斗式条窗和竹制枪孔。双轴线对称布建门厅、空坪、下堂、天井、厢房、正堂、前后轩廊、后花台、后楼、护厝、扶楼、粮仓、厨房、厕所;护厝合适空间挖掘水井。主体建筑单层为主,局部二层,后楼四层。面阔5间,进深7柱,穿斗式结构、悬山顶,跑马廊多为阶级状构架、变体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碉式角楼,三层、穿斗式雷公柱结构,四面坡屋面。值得一提的是,依地形构筑的五层土木结构楼层与碉式角楼结合的格局,这是防御性建筑中仅见的。堡前设置方形水池,中大型水车,除了生产需求外,也间接地起到了空间上的防御作用。“偷闲处”书院,这是土堡中唯一见到的。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建军说:“乾建堡是一种新型的集防御、居住、生产、生活为一体的防御性乡土建筑。前低后高,大落差设计,施工难度大,防御设施齐备,装修装饰较精美,区别于福建土楼、福建庄寨,在福建省仅见,全国也罕见。”
台溪傅氏宗祠又称后坪头厝。宗祠四面群山环抱,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640平方米。依次为前堂、正堂,左右各有厢房。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顶。堂悬四方匾额,其中“家传风矩”立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彤管流芳”立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魁”两方匾额分别立于同治二年(1863年)和八年(1869年),保存较好。据族谱记载:“祠堂欲成规模,然未得真穴,有志而难遂。”清康熙壬辰五十一年(1712年)蒙蓬山陈元襄先生指点,在旧址左侧,移一席之地,重新建造。新建祠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宗祠平面呈四合院式建筑,外观简朴,坐西朝东,分上下两堂;两侧为厢房;四周围以高筑土墙,显得庄严肃穆。东面沿街,辟有两扇大门,沿大门入内走过天井,登上正堂,便觉得该宗祠与众不同,建筑虽简朴,但文化氛围极浓。只见正中厅堂上高悬一方匾额,用五言律诗形式,简述了傅氏入闽始祖分支尤溪台溪的过程。诗曰:“远溯入闽祖,银青第四支。纔传罗峰嗣,又立富山祠。太傅家声大,少师族迹奇。唐开龙虎地,宋辟凤凰池。世泽招丰禄,皇恩系锦衣。相承宜厚道,共勉举华扈。万代儿孙计,千秋祖业基。中兴看我辈,再把宏图施。”匾额下方为墨书的“傅氏宗祠”和一组五位栩栩如生的“傅氏始祖”全身立像。画像人物目光慈祥,面部表情凝重,此画为傅氏后人傅德范所作。画像两旁附一副对联,文曰:“业绍罗峰虎节名家传自昔,支分台水龙图门第重于今。”宗祠正厅南北墙上绘有傅氏后裔、书画家傅承安的画作,画作内容为“百代封侯”“鹤寿延年”“桐鸡雅趣”“千秋福禄”等。壁画边附有临摹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手迹墨宝“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此外,在宗祠下堂南北向的墙壁上,有南宋忠臣文天祥为入闽始祖傅实题赠的“忠、孝、廉、节”四字真迹,字体雄浑,笔力遒劲。透过书法力作去了解其更深层的历史背景,即知傅氏先人要求其裔孙们遵循中国传统的儒家“正君心,立纲纪,亲忠臣,远小人”的思想内涵。傅氏传人虽无驰骋沙场的英雄迭出,但经史传家之风却永存。特别是在傅氏宗亲中,尤擅丹青字画者众多,从宗祠壁画和楹联均出自傅氏子孙之手可以看出,确实非同一般。极为珍贵的是傅氏宗亲一套共九册的《台溪傅氏族谱》。族谱前八册由本族贡生傅肖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纂修,第九册由本族文人傅志永于咸丰九年(1859年)续修。内容有“序文、凡例、祭典、字行、合约、纪实、图像、世系、题名”等章构成,记录了台溪傅氏宗族发展进程和演变,其族谱中的文字书法皆为毛笔蝇头小楷书成,字迹工整规范,书体严谨练达。据族谱记载,台溪傅氏宗祠堂匾有二十余款,内容有“选魁匾、拔贡匾、文魁匾、老成练达匾、淑德锺祥匾”等。由于20世纪60年代那场浩劫,众多牌匾毁于一旦,现仅存“萱荣百岁”匾一方。上首落款为“敬赠傅母陈氏老安人期颐之庆”,下首落款为“尤溪县县长马传经拜赠,中华民国庚午十九年春月谷旦”。

台溪村不仅古厝富有特色,廊桥也十分出名。台溪有一座廊桥,名曰“观音桥”,位于台溪村水尾。始建年代最早追溯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为台溪傅氏始祖韦甫公二子千六公牵头所建,因桥中供奉“观世音菩萨”,所以又称“普济桥”。该桥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修建,后几经兴废,几度重建,1917年又遭土匪焚毁,1927年在原基础上复建后保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该桥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结构为单孔木伸臂平梁廊屋桥,东西走向,廊屋面阔九开间,进深4柱,全长约33米,宽6米,孔跨17.5米,为悬山顶穿斗抬梁式木构架。两侧桥墩底部由石头垒砌,上面用老杉木重叠延伸七层,再用12根硕大杉木横架两岸,桥屋顶正中原先建有葫芦顶歇山式装饰建筑,后重建时改为单一木质双坡顶结构。桥头左侧建有庙宇,供奉“伏虎禅师”“南朝大帝”“卢公”三位神明,桥屋里两边设木条长凳,外侧置遮挡风雨板,是步行年代尤溪县城通往闽南地区以及永泰县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观音桥”一直作为台溪周边地区百姓的圩场,热闹非凡,目前已列入全国三次文物普查重点古建筑。


好山好水出好物








台溪粉干选用高山优质大米为原料,经过传统特色工艺粉碎、压榨制成,是尤溪茶乡小镇风味独特的传统特色产品。2022年,成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台溪米粉制作技艺,从明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台溪乡的邱氏始祖福伍公承传台溪手工米粉制作技艺,相传至今十七代。
台溪乡地处尤溪县中南部,平均海拔5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降水充沛,山中梯田尤为适合种植作为台溪手工米粉制作重要原材料的低糯大米,充足日照和干净的山风,给晒制台溪手工粉干创造了天然的自然条件。
台溪的红菇米粉,葱油汤加上红菇,然后入粉干煮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三把粉干上面夹一张红纸,加几个鸡蛋,再用布包好,就是走访亲友的最佳伴手礼。
仿真菜模也是台溪一道亮丽的风景。
20世纪80年代,出国热潮席卷全国。台溪村人傅树华踏上了日本留学之路。
刚下飞机,傅树华就被机场餐饮店门口的美食吸引,令他纳闷的是,橱窗里摆放着的面条、牛排等各式各样的美食为什么都能倒立起来?走近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商家用来招揽顾客的仿真食品模型。
在日本一待就是8年,这期间,傅树华发现食品模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日本的各类餐厅,一盘盘仿真菜就像“立体菜单”,不仅造型逼真,而且色泽诱人,让人看了食欲大增,摆在餐厅橱窗,能为商家招揽来不少顾客。
回国后,傅树华对食品模型一直念念不忘。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2006年,他引进日本食品模型技术,开始了中国食品模型行业的拓荒之路。

如今,傅树华团队制作不同的菜品模型有7000多种,库存将近2万盘,离台溪村五华里左右的莒洋村有其生产基地。傅树华亲手打造的“宋元海丝宴”也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局所记载。


姓氏渊源久流传





台溪村姓氏比较杂,村里有傅、郭、林、陈、蔡、黄、朱、吴等姓氏人家久居于此,其中傅姓占85%,其次为郭姓、林姓、陈姓,其余的人口较少。
传说严姓最早迁移到台溪,傅姓祖先是严家的雇工,有一次,严家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姓傅的雇工也在场,听到风水先生说“下严厝”一带风水不错,但要有缘人才能得到,于是傅姓长工就在附近借地养母鸭,说来也怪,母鸭就喜欢固定在一个地方栖憩,而且每天都能下两个鸭蛋,所以傅姓长工就在母鸭栖憩的地方围栅栏,若干年后盖起了房子,称为傅姓宗祠。据《傅氏族潽》记载: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敇赐银印青绶,衔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大将军傅实奉旨入闽,平定闽疆。傅实始居泉州东湖(丰州桃园),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傅实第七世孙隐士傅颙,由仙游罗峰肇基尤邑(今汤川乡黄林村巫山)第十一世孙傅伟甫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由巫山迁入富山(今台溪村)开创基业,繁衍生息;傅实延续十八孙傅光永由仙游东山迁入台溪富山,融入台溪傅氏家族,共同开发富山,建有祖屋,并命名为“清河堂”,距今已有800多年,至今仍保持完整。
傅氏家族以耕读传家,几乎代代有人入朝为官,有人著书立说,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明书》记载曾出现过“父子双尚书”一家五代七进士,从七世至十四世连续辈出四十七个进士,美名传颂神州大地,公侯将相忠奕世留青史,唐宋明清科第联魁步玉台。
公元1136年,南宋绍兴六年,傅伟甫第三个儿子傅梦说,继承父亲遗训,在下严厝旁挖掘一口水井供族人饮用,后人为了纪念它,取名为“双井琼浆”。它至今仍矗立在祖祠左侧。
傅氏家族历代崇文尚武,人才辈出,傅伟甫第五代孙傅大年,元皇庆元年(1312年),以射艺举于乡(武举人)。入闽29世傅培连续八代太学生,其子孙有“九子五太学”“五子六秀才”等美誉,科第联昌。明清时期先后考取秀才56人,其中贡生33人。当代更有许多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流院校,还有部分留学美国等海外著名大学。
郭姓源于南平樟湖坂,后迁入尤溪八都,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始祖郭文卯由八都迁居台溪,后人有移居清溪祥山、洋尾下井、南平邵武水北镇等,现主要分布在后湖、际坑、四斗、古山等地。
明朝天顺庚辰四年(1460年),林氏祖宗林长生三十一岁那年,由台溪际坑杏兜开基至古山,古山有一处地远观呈蛇型状,坐落丙兼午处,环境秀美,故而祖祠取名“西河堂”。林长生刚开基至古山以放牛为生,为人诚恳,与周边傅、郭、陈姓人家和睦相处,后来,娶陈家一女为妻,并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后来,部分林氏族人向外拓展,时至第十五代林文才移居顺昌。

台溪陈氏始祖据说是“三藩之乱”时期从龙岩永定逃到台溪,陈姓祖先当年以打铁为生,而铁匠因为会打刀枪到处受追赶,无奈只好先逃到尤溪城关,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从尤溪城关迁入台溪坑底,择地而居。有一次在暗宫听卦,听说到在洋头后坑底建房子不错,于是就在后坑底建祖房,名曰颍川堂,占地1700多平方米,从康熙五十四年至今,历经十七代,大部分在坑底小村庄中。


红色岁月映荣光






1934年,由红七军团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于1934年7月初抵达台溪,开始,当地百姓纷纷躲藏,甚至关门避让部队士兵。

红军途经村道台溪双兴堂、枣山堂、乾建堂、梨峰堂、曲斗洋、下乾兜、得水堂、普济桥等地,所到之处对老百姓秋毫未犯,他们吃自带干粮,打地铺,有的战士甚至露宿草地,这些情景当地百姓看在眼里,出于好奇,有些胆大的主动试探性地接触红军。

几天后,部队开拔,一个月后,红军又回来了,他们肩背粮食、盐、炸药等,这股部队在台溪强扎了整整一个月。

一些年轻的红军领导均住在双兴堂,因双兴堂共有360个房间,他们将指挥部也设在那里,解决了绝大部分士兵留宿野外的处境,他们平时也到百姓家中了解生活情况,并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一些房子外墙至今仍留下“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欢迎当地群众自动起来组织苏维埃政府、消灭封建势力、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等铮铮有力的宣传标语。

红军在台溪期间,通过群众了解到,当地有位叫傅祚延的绿林好汉,专干劫富济贫的事,群众对他印象不坏,傅祚延拥有千把人的队伍和一家兵工厂,有一定的势力,国民党卢兴邦曾多次收编不成,红军来台溪后,傅祚延当即送给部队白银万两,并且还无偿送些弹药等,得到了红军的肯定。

事后,卢兴邦得知此事,多次派兵围剿,激战数日后,最后在南平、樟湖坂一带惨遭国民党重兵围剿,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通过这些事件,台溪人民深受革命鼓舞,热情高涨,部队走后,村民傅仰先、傅仰址经常给红军写信,增进鱼水之情,村里傅德汶等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自愿参加红军。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台溪人民纷纷组织群众捐钱捐物,全村三十多个村民主动为红军挑担子,一直把红军送到福建龙岩。

抗战时期,台溪共有十多位年轻人参军,其间,傅德漓等六位青年在战斗中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台溪公社的富山街上,常常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匪盗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就是出自傅永坦同志之口。

1931年5月,傅永坦同志出生于台溪新兴堂,是一个有志青年。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傅永坦从军,先后任连江县人武部排长、屏南县人武部政治科长,至上校军衔。在扫匪和抢险救灾工作中表现英勇顽强,遵守纪律,出色完成作战任务,多次立功受奖,其指导的团队在多次比武竞赛中取得佳绩。1974年,傅永坦同志参加支农工作,因连续奋战,积劳成疾,最终于3月27日不幸牺牲,被评定为英烈。


采录:阮礽喜  文/图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