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瞻仰明溪县盖洋镇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金色大字,关于这个省定革命老区重点乡镇的红色记忆令人心生遐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众多盖洋子弟投身革命,踊跃参加赤卫队、贫农团、地方红军,有数十次战斗在盖洋打响。
明溪县盖洋镇
其中,邱家兄妹双烈士的故事流传最广。走进县委史志办,主任王远松向记者揭开了那段红色记忆:邱文澜是明溪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归化城市小组的主要创建者,领导开展了当地早期的革命活动和党的工作。胞妹邱惠莲深受其影响,追随兄长参加革命,入党参军。兄妹俩先后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牺牲,成为明溪无数革命英烈中的一员。

邱家烈士兄妹的名字被写入明溪县革命纪念园烈士英名墙
明溪第一个党组织 逶迤、盘旋,车辆跟随一条在导航地图上未命名的道路来到盖洋镇大坑村。手机信号在村口终止,促狭的村落几乎腾不出一块供车辆调头的空地。为了谋生存、求发展,绝大多数村民已经外迁。 1911年,邱文澜就出生在村里的一户农民家庭。邱惠莲比哥哥小四岁。 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大坑村村民的生计更艰难,小小的山村受尽盘剥欺凌。王远松说,根据县党史部门沿革的党史资料记载,年幼的邱文澜亲历了那段困苦不堪的日子,儿时的际遇也助长了他革命理想的萌发。 1928年,邱文澜将革命理想付诸实践。 当时,距离大革命失败已过去了一年,进步思潮受到严厉镇压。但是,时年17岁、正在长汀省立第七中学读书的邱文澜心里的革命火苗没有熄灭。当年,他参与了革命学潮活动,与同乡黄诰、伍琨、叶正芳、张文成、杨学培、叶书林等人撰文在《汀北》报发表,抨击时弊。当时,邱文澜还和同学积极地创办进步刊物《珩声》,揭发明溪官绅勾结、克扣教育经费等罪行。一本本《珩声》寄回明溪,在人民大众中流传,对传播革命进步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年秋天,邱文澜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邱文澜接受党组织的委派,从就读的福州师范回到家乡,在城关新民小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11月,邱文澜在明溪秘密发展了部分党员,建立明溪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归化城市小组,隶属于中共汀州(长汀)县委。 1930年初,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经明溪转战赣南后,一批明溪籍青年和在外地求学的部分党员陆续回县。当地革命声势壮大。 王远松指着明溪县革命纪念馆展出的“明溪党组织沿革及隶属关系示意图”向记者介绍,1930年9月,由中共宁清归工委下辖的中共归化县城市特别支部成立,邱文澜担任支部书记。 他鼓励县教育协会、学生联合会,以及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等群众团体,积极支持红军来归化筹集款项,保持与红军队伍、党组织的密切联系,在明溪开展各项革命工作。1931年明溪解放后,邱文澜带领24名青年一同参加了红军。
邱家兄妹双烈士 翻阅党史资料,邱惠莲个性洒脱、富有生气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山村女娃娃在城市里的学堂开了眼界,在兄长邱文澜的耳濡目染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革命思想,最终成为兄长一般的共产主义理想的追随者。 听着王主任的介绍,记者可以想象,当1929年敬仰的兄长带着党的使命回到明溪,并成立中共归化城市小组,邱惠莲的内心是何等兴奋!后来红军进军明溪,邱惠莲和学校师生一起积极上街演讲、宣传革命主张。1931年,邱惠莲光荣入党了。 党史资料中邱惠莲的篇章记载,1932年,家里为17岁的邱惠莲准备了一门包办婚姻。封建牢笼如何困得住一个鲜活的灵魂!邱惠莲偷偷跑到城关,加入了宁清归游击队,此后跟随队伍转战永安、清流、连城、明溪四县边界。 当年冬,组织上选派她到长汀县古城区苏维埃政府训练、学习,她在打土豪分田地、减租抗税、组织妇女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领导表扬。不久,又被调往汀东县苏维埃政府从事妇女工作。 历史对这位朝气蓬勃的女青年着墨不多,王远松主任的介绍让人感受到了她胜过男子的坚强勇毅—— 1933年1月,噩耗传来,兄长邱文澜带领红军队伍出发罗地执行任务,返程途中遭大刀会伏击,牺牲在罗翠伯公凹蛟坪亭附近。组织怜悯邱惠莲,红军同志护送她回到家中,帮忙料理兄长后事。革命的领路人、精神偶像倒下了,这是重大打击,家人劝她嫁人生子,平淡、安稳地过完人生。但邱惠莲选择继承遗志,不久后又出发寻找队伍,在红军某部二十九团政治部文工团当宣传员。 王远松说:“她留给家里人的话是‘我要做个花木兰’。” 1934年冬,在闽赣边界的洋城战斗中,邱惠莲为了掩护战友,也英勇捐躯了。 明溪人民没有遗忘这两位战士。1953年,省人民政府追认邱文澜、邱惠莲为革命烈士。王远松说,如今,他们的名字被刻在明溪县革命纪念园英名墙上,受后人景仰。他们,成为了明溪人民反抗压迫,坚持革命的生动例证。
文字、图片:明溪记者站 詹铁笛
新媒体编辑: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