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美丽乡村
深入古人类活动遗址——狐狸洞采风
授旗仪式
●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文 温玉婷/图
盛夏的清流,绿意葱茏、山水迷人、乡村如画。
7月12日至15日,由福建省作家协会、三明市文联、清流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三明市作家协会、清流县文联(作协)协办的,以“太极水城 怡养清流”为主题的美丽乡村采风笔会在清流举行,来自省市作协领导、作家及清流县文学爱好者一行30余人参加。
启动仪式上,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表示,此次在清流举办美丽乡村采风笔会,是省文学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行动,也是担当文学使命、推动福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务实之举。她指出,书写新时代的新农村、新农民,捕捉山乡巨变背后的奋斗精神,用文学记录乡村的振兴和变化,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省文联副主席、原一级巡视员、省作协主席陈毅达代表省作协为此次采风活动授旗。
此次采风路线,从特色温泉冷泉到乡村振兴示范点、从文化古驿到闽西古建筑、从农耕文化到客家民俗文化……三天时间里,一幅幅新时代的美丽乡村画卷在作家们的眼中徐徐铺展。
这是一场文化旅游的碰撞
“这次清流美丽乡村采风笔会活动,是一次深入挖掘三明本土题材的具体行动,对于讲好清流美丽乡村故事、服务清流乡村振兴、提升清流美誉度很有意义。”三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纪任才表达了此次作家采风笔会的意义。
行走在赖坊古民居的古街区上,迎面仍然能感受到明清时期客家古村落的乡土风情,精妙绝伦的砖雕、木雕、石雕赋予古建筑文化底蕴,由现存106余座古民居构成的古民居群,让赖坊村成为福建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村落,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十几年前,赖坊古村落却是另一个样子。随着人口的日渐增长,住宿空间狭小逼仄,屋外环境无序杂乱,道路上生活污水乱排,放养的鸡鸭牛也让村子笼罩在异味中,一些村民还见缝插针地在村子内修起新房……人的生存发展与古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愈显尖锐。
近年来,随着清流县对本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赖坊古民居为代表的古建筑、古遗址、老手艺、传统习俗等都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同时,清流县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文化带动发展,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
“赖坊古民居保护得非常好,我第一次见,给我感觉非常古朴,而且非常有文化底蕴。这种在保护中发展的乡村巨变是一个进步,也是我们现在需要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文学创作傅其祥(傅翔)说,“此外,清流挖掘的这个拔里森工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可以勾起很多人的回忆,这也是文化带动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再加上引导一些年轻人来做文创,相信这里会发展得更好。”
这是一场绿色生态的携手
群山环抱下的九龙湖、龙津峡,碧波荡漾,乘船其中,满目青山绿水。采风团成员们面对美景,纷纷拿起手机定格下这优美的景色。
九龙湖位于沙芜乡洞口村,是省内唯一的喀斯特地貌与浩瀚湖水交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在历史上是清流唯一的交通运输路线,也是闽西北重要的航运枢纽。
过去,长汀、宁化、清流等地汇集的粮食、土纸、牛皮等土货都必须经此航运至永安后,再转运福州,并从福州运回内地需要的食盐、生活必需品等。
因重要的地理区位优势,加之清流全域流水面积都汇聚于此,河中生物丰富,鱼类品种繁多,因此,沙芜素有鱼米之乡的称誉,而乡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靠着这一方大自然赠与的丰厚水源,滋养着这一方几代人的生活与生产。
如何在生态治理与保护的同时,保障当地几百户渔民的生计问题?
清流县积极探索回归“人放天养”大湖面养殖模式,逐步恢复和保护野生渔业资源,规范传统捕捞作业,让九龙湖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发展绿色生态经济。
“对清流这个县名印象很深刻,因为这里山清水秀、溪流遍地、绿树成荫,是真正对得起这个县名,在绿色保护上也做得很好,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也在全省前列。”福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一级文学创作施晓宇说,“30年前我来过清流,感觉这里客家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很突出,清流只要守住这份绿色财富,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清流是全国南方重点林业县、福建省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级生态县,福建省重要的生态文化康养目的地,有“中国岗梅之乡”“中国桂花之乡”“中国罗汉松之乡”“中国兰花之乡”“中国绿化苗木之乡”等称号,建成天芳悦潭、桂花园、水乡渔村、拔里4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其中天芳悦潭、悠然国被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023年,接待森林旅游人数40万人次以上,实现年森林旅游收入3.85亿元。
这是一场文学创作的奔赴
“这次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采风笔会走进清流,主要目的是通过作家手中的笔,把清流本土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发展的故事描述出来,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宣传清流。”三明市作家协会主席林域生(绿笙)说,“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本土题材文学创作,并且已经诞生了一些优秀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本土题材文学创作是乡村振兴的书写升华,也激励我们一定要用手中的笔,来表现本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文学作为其中的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几天,走了不少乡村,感觉清流的乡村变化很大,没想到一个原来的伐木厂能保持得这么好,展览馆里有很多过去的照片、唱片,给人感觉很怀旧。另外,在洋庄村,村口有一棵树很特别,五六个人在树下摇着扇子在那里享受,让我想起袁隆平说过的一句话:要种出水稻来,可以在底下乘凉,可以在底下做梦。哎,我想,洋庄村基本实现了‘坐在一棵树下纳凉,看着眼前的水稻成长’的愿景,从某种意义来说,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会有很好的效果。”建宁县文联主席孙世明(白云)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诗意地栖居是每一个文人的梦想。采风笔会在清流的行程圆满结束,给来访作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示,将用好手中的笔,用文字的力量,把清流的乡土故事谱写得更加动人、悠长。
清流记者站 吴火招/文 温玉婷/图
新媒体编辑:李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