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三明的底色。从绿色生产到绿色生活,林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深入推进。
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以国家林草局支持三明建设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为契机,深化林业管理经营体制等改革,因地制宜探索森林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的绿富共兴路径。
2023年,三明森林覆盖率77.12%,森林蓄积量2.1亿立方米,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林业成为三明支柱产业,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299亿元,约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林农收入稳步增长,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绘就了一幅林业发展、林区繁荣、林农增收的美好画卷。

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7.12%,蕴藏着资源丰富的绿色宝库。(曹建平 摄)

夯实发展根基
我市林地面积2848万亩,森林覆盖率77.12%,其中,天然林面积513万亩。
发展的潜力在山,林农的希望在林。然而,连片的天然林,却没人爱管。
原来,国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天然林无法交易、抵押、变现,林农采伐利用与保护补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森林没有了经济效益,但是病虫害防治、林分修复提升却还要持续地花费人力物力,林农不愿管,也不会管。
“这不是一桩划得来的‘买卖’。”天然林“自生自灭”的原因,在林农这里找到了答案。
6月25日,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在三明发放。沙县区高砂林场向沙县区森林资源收储管理有限公司流转335.3公顷天然林、生态林的经营权,领到了全国首张“生态票”。
何为“生态票”?它是林权权利人的收益凭证,分为林木委托经营、协约改造和订金收储三种类型,具有兑现、流转、抵质押权能,并拥有金融属性,可以进入市场流通,提高附加值。
“‘生态票’盘活天然林、生态林资源,专业人做专业事,不仅提高森林的生态质量与生态功能,还能够促进村集体和林农增收。”沙县区林业局造林绿化股负责人张昌财说。
在高砂林场场长胡贵平看来,这张票就是收入。令他欣喜的是,仅靠林地使用租金、收储订金占用费这两项,林场每年收益就可增加至19.54万元。在此之前,生态效益补偿收益扣除管护费用后,这片林子也只有9万多元的年收入。
在全国天然林收储试点将乐县,则是通过收储来唤醒“沉睡资源”。去年5月,将乐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将乐县盘活天然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发挥福建金森集团森林抚育优势,通过天然林资源流转,实施天然林修复措施,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农收益。
去年年底,将乐县白莲镇古楼村完成第一期4378亩天然林收储,村财增收12.6万元。当下,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编制经营方案,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工程,精准提升天然林林分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努力实现林兴民富。
此外,我市还创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采取赎买、租赁、置换、改造提升等方式,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管护,赎买了15.3万亩重点生态区位林,不断夯实森林生态资产的厚重家底。

高砂林场场长喜领“生态票”(许琰 摄)

两山转化惠民
毋庸置疑,林改牵着两头,一头是社会效益,要绿;一头是林农口袋,要利,这也是改革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最好证明。
三明的连绵青山,如何更好地用起来?广阔的林下空间成为了一个新的选择。
眼下,茯苓陆续进入采收期,在福建金森林业公司万全乡上华村油旱坑茯苓种植试验基地,记者看到,随着村民轻轻刨开松树蔸周边泥土,一个个棕褐色的茯苓就露了出来。
中药材茯苓具有健脾、祛湿等功效,市场前景广阔。去年7月,福建金森林业公司在万全上华、光明上地等高海拔山村探索林下中草药茯苓种植试验基地,引进优良菌种,利用采伐迹地的松树蔸作为培育基地,变废弃树蔸为“聚宝盆”。
这味中药材的神奇之处在于,不仅医“人病”,还治“树病”。众所周知,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癌症”,为避免病虫害蔓延,每年必须砍掉病害松木。
病松砍伐后,树蔸容易成为松材线虫的温床,而茯苓可以分解松木,加速树桩腐烂。病松接种上茯苓菌60天后,松材线虫就会死亡,防止松材线虫病扩散的同时,还为茯苓输送源源不断的“天然肥料”。
靠山吃山唱山歌。以林药、林菌及沙县小吃配料为重点的林下种植如火如荼,全市林下经济面积448万亩,去年实现产值179亿元。同时打造“森林康养+”等特色业态,仅仅明溪生态观鸟产业,每年就能带动相关收入近亿元。
提到三明的林木,就不得不说“致富能手”毛竹。三元区是全省毛竹重点中心产区之一,竹林面积40.95万亩,现有笋竹加工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形成以笋制品、竹重组材、竹胶合板、竹家居用品为主的笋竹加工产业链,打造了“明新”“日升”“农旺”“百世龙”等系列品牌,被省林业局认定为2022年至2024年省级笋竹精深加工示范县、现代竹业重点县和林下经济重点县。
以二促一带三,用好毛竹全链条“宝藏”,推动竹木产品精深加工,构建产品丰富、链条完善的产业链。全市已形成人造板及木竹制品、纸浆及纸制品、林产化工产品、森林食品等产业集群,拥有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0家,带动450多家规模以上林产加工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和其昌”等林产类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8个。

笋竹富民(李剑平 摄)

林改再上新阶
林改进入深水区,三明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地持续推进。
从林权流转机制到林业金融机制,从森林保护利用机制到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三明林业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主战场,实现新时代林改提质提效、创造创新。
创新林木采伐制度——实行“四放宽、一放活”,放宽人工商品林采伐蓄积、年龄、坡度、指标等限制,放活人工商品林按面积审批采伐试点,林农申请采伐指标成本降低50%左右,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
创新林票制度——依托国有林场制发林票超7亿元、惠及林农近8万人;将3个县(区)的4928亩林木资源开发成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总金额为1969万元。
创新林业碳票制度——全市开发林业碳票项目49个、112.2万吨,实现交易14.1万吨。碳汇交易作为六个中国案例之一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主编的《上海手册》,国家发布林业碳票两项团体标准,碳票交易突破地域限制。
创新林业金融借贷产品——创设“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金融新产品,将贷款期限延长至15至30年,有效化解“短融长投”矛盾,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两山”理论市场化转化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也在不断谋篇布局。
6月21日,全省首家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由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出资成立的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在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平台以生态产品为主、融入农村产权的数字化、智能化“一网全交”交易平台,交易品种涵盖生态资源开发、绿色产品交易、农村产权流转、产业项目招商等多个领域。
自2022年成立以来,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林权流转累计交易16.36亿元,其中林木所有权流转近10亿元,交易产品从林权、农权等传统项目向林票2.0、林业碳票等生态产品拓展,交易范围从域内向省外、全国扩大,成为三明在“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道路上不断向前的注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三明林改久久为功,绿了山,活了林,捧出了林农的“金饭碗”,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断贡献林业力量。

文字:全媒体记者 陈 渴 通讯员 姜光伟
新媒体编辑:徐丽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