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一座城市发展最根本的底色。
在永安,一根根翠竹撑起百亿产业,一座座青山林下生“金”,一个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硬举措,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唱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协奏曲”。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九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处处山清水秀、草长莺飞,一幅美丽生态画卷在永安徐徐展开。

在“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竹都”永安,处处可见竹,处处可用竹,一根竹子撑起了一个生态富民产业。
福建悦竹悦居家具有限公司是永安一家成立15年的竹家具龙头企业。一开始,公司主要面向民用家居市场,线下专卖店数量最多时达50多家。
这几年,为了应对市场环境新变化,公司不断转型升级,开辟了竹业新“赛道”——聚焦酒店、民宿、会所、写字楼等商用和办公领域,提供“从毛坯房到拎包入住”全程的硬装设计、软装设计、家具产品定制,实现竹业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今年7月,公司刚完成了三明一家酒店100个房间的家具工程项目,从门到床箱、衣柜、屏风、电视柜、水吧台、背景墙板等,都选用了竹材。
“我们公司在永安乃至三明地区完成以竹材为主的酒店家具工程项目,就不止10家。”公司厂长俞道敬介绍,公司还承接了福建、陕西、广西广西等省和自治区内外不少项目。2023年,公司仅是承接竹家具工程项目这一项,年产值就达1000多万元。
竹工艺品是公司深耕的又一细分领域,目前品类达两三百种,借助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出口至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海外市场。“像竹制菜板、面包盒、刀叉盒、红酒架等竹制品,都比较热销。”俞道敬说,公司每个月的竹工艺品出口产值一般达100多万元。
同样,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八一永庆竹木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2007年在永安小陶落户,多年来一直深耕竹产业,在“竹”里淘“金”。
在公司董事长徐先豪看来,只有产业链良性循环,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来,公司持续做强竹木集装箱底板这一传统基础板块的同时,不断加大产学研投入,积极向产业链关联性较强的多元板块扩张,从单家公司发展成为多家子公司和基地分布全国各地的福建永庆新材料科技公司。
公司产品从集装箱新材料、轨道交通、车辆新材料,向家居建材、生化产品、笋菜产品等领域纵深拓展,打造出一条以毛竹为基础原料,集物理应用、生化应用、清洁能源应用的综合产业链,让竹子的各项价值各尽所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一根翠竹,撬动了绿色生产力,“擦”亮了永安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近年来,永安抢抓“以竹胜木”“以竹代钢”“以竹代塑”的机遇,深耕全竹利用,不断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延链补链,逐渐形成主攻二产、拓展三产、带动一产的竹产业发展新格局。
铆“竹”劲头,拔节生长。如今,永安169家笋竹企业串起了一条全竹产业链,涉及20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的笋竹产品,形成了以竹板材、笋制品为主,竹家居、竹香芯和竹机制炭为辅的产业集群。其中,规上企业27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2023年,永安市实现竹业产值107亿元。
竹海涛涛,永安一路向“绿”而行,下“竹”功夫,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竹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竹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永安竹制品产业示范园区、福建省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不断续写点“竹”成“金”新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永安市大力推动林下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产方面,持续推进以金线莲为主的林下种植,投资1200万元建立金线莲交易中心;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多花黄精、茯苓、灵芝等药用真菌林下种植,注重延链强链补链,谋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永安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68.65万亩(含竹笋加工利用),主要推广林下种植金线莲、多花黄精、茯苓、灵芝、七叶一枝花、黄花倒水莲,林下种植总面积近7000亩,有效扩大了林下经济规模。
“在福建三明林业学校教授王邦富的指导下,我们公司的多花黄精种植面积已达到500亩,其中在阔叶林下种植的400亩多花黄精已经种了6年,今年新增的100亩是首次尝试竹林种植。今年9月,黄精将进入采收期,预计每亩黄精产值达5200元。”提到多花黄精,福建永安闽笋缘农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姜英俊打开了话匣子。
多花黄精是天门冬科黄精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精是传统中药材,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好山好水提供好条件。黄精多生于山林、灌木丛、沟谷旁的阴湿肥沃土壤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和阴湿的环境。永安森林覆盖率高,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茂密的森林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多花黄精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加上姜英俊管护得当,多花黄精长得“身强体壮”。
除了种多花黄精,姜英俊还种竹、制作笋干。
“今年,永安雨水充沛,竹笋大丰收,亩产量比2023年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姜英俊说。
福建永安闽笋缘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建厂生产袋装复水闽笋干,注册了复水闽笋干品牌——贡堡,年产笋干达15万公斤,产品销往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永安市是中国笋竹之乡,国内主要的笋干产地之一。姜英俊是永安市贡川镇双峰村人,家里祖祖辈辈经营笋干、毛竹生意。通过土地流转,姜英俊家里经营着2000余亩的毛竹山,竹山上铺设机耕道。与永安许多竹农一样,卖竹笋、毛竹成了姜英俊家里收入的重要来源。每年,仅卖笋干一项,能卖出2000至2500公斤的笋干,带来约24万元收入。
邓诗根是姜英俊的亲戚,也是合作伙伴。2022年11月,邓诗根觉察到复水闽笋干的商机,租下在浙江台州市中国龙港城批发市场的一间店铺,开始专门销售福建永安闽笋缘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水闽笋干。永安的笋干纤维细、口感嫩、味道鲜,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小店生意不错。
姜英俊还身兼多职,他也是永安市双联笋竹合作社的理事长。永安市双联笋竹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3月21日注册成立,由永安市贡川镇、上坪乡的农民自发联营共同组建,现有成员110人。目前,合作社拥有竹山及中草药种植基地面积10000余亩,经济效益显著。
以绿色作底色,靠特色辟新路。近年来,永安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模式,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借“绿”生“金”,让林下空闲地成功转变为增收“宝地”。

生物多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截至目前,位于永安市境内的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监测拍摄到野生鸟类222种,其中63种为新记录种;昆虫2764种,其中1610种为新记录种;大型真菌670多种,其中新记录种590种。天宝岩保护区入选我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章正辉 摄)
近日,保护区资源监测工作再取得突破,发现短枝白发藓、狭叶立碗藓、异叶拟小穗藓等福建省苔藓新记录种22个,进一步丰富了天宝岩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
琳琅满目的数字背后,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写照,是保护区36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一群扎根一线、默默无闻的“守山人”的奉献。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两大山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中间,总面积11015.38公顷,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7.16%。1988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天宝岩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翻开保护区干部职工名册,在这里默默奉献20年以上的多个名字赫然在列,他们扎根青山,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山在哪,工作的力量就在哪。保护区3个基层管理所驻地都在便于履行资源管护职责的村里,也是永安全市唯一没有设立在集镇的部门基层所站。虽然远离集镇,干部职工生活比较不便,日常上山入林也充满了艰辛,但保护生态的意志从未松懈,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把握形势变化和要求,工作才能有力有方有效。2024年1月8日,《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2年)》获得国家林草局正式批复,加强保护区建设、规范保护区管理有了“路线图”。目前,保护区积极拓展无人机巡护运用,配备无人机5台,由8名年轻干部组成的无人机巡护小队也全部获得UTC无人机驾驶证,深化构建“空地一体”监管体系,为保护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保护区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保护区和永安市公安局共同建立首片总面积达3859.79公顷的“警察林”;永安市检察院在保护区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联络点”;永安市人民法院在保护区设立“法官工作室”,保护区有效构建了“林长+警长+检察官+法官+护林员”工作机制,通过联合巡林、联合普法、联动执法等措施,为绿水青山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除此之外,天宝岩还在全省保护区率先布设新型消防储水设施13个,在三明全市率先配备轻型越野森林灭火供水车1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在久久为功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实干争效中促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长。”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莹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水平管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文字:永安记者站 陈莉莉 林 丹 吴梦茜 邹 雯 魏兴谷
图片: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视频:三明市融媒体中心(邓彩艳)、永安市融媒体中心
海报:黄慧琳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