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 渴 三元记者站 黄舒祥 文/图
莲蓉、蛋黄、豆沙、鲜肉……中秋节临近,月饼纷纷上市。如今,月饼口味琳琅满目,让人们在多了一份选择的同时,也多了一份对佳节的期待。
9月5日,沿着三元区莘口镇延永路没走多久,就听到了甩饼的“啪嗒”声、炭烤的“滋滋”声,淡淡的芝麻花生香扑鼻而来。小巷里的这家“翠姑礼饼”,是不少三明人口中“记忆中的家乡味”。
新鲜食材烤好饼
走进作坊,老板娘黄梦玲和3位阿姨坐在桌边,桌面上摆放着数个醒发完成的面团。她们分工协作,有的将油酥切条面团掰成剂子,有的将油酥揉进剂子中,有的把包着油酥的剂子撵平卷起,还有的将饼馅儿包进饼皮中再擀平……
“油酥能让饼皮更加酥脆,我们要进行两次撵皮卷皮的动作,才能让油酥均匀分布到饼皮中。最后包好馅儿的面饼要上下各擀四次,让月饼呈现厚薄均匀的圆形……”阿姨一边做,一边告诉记者,小小一张饼,做起来可有讲究。黄梦玲说,月饼重150克,其中光馅儿就有110克左右,可谓分量十足。而这个馅,正是“翠姑礼饼”经久不衰的“灵魂”。
“灵魂”,就在后厨里。走进后厨“补货”,黄梦玲凭借多年经验准确判断比例和重量,在装有白砂糖、猪肉、花生、冬瓜糖、黑芝麻等食材的碗盆中分别抓取后揉成团,整齐摆放在铁盘中。她们每天凌晨4时起床工作,订购土猪肉榨油、炒熟黑芝麻、油炸花生碎,这些新鲜优质的食材,不添加防腐剂,最大程度保留自然风味,保证唇齿留香。
擀好饼后,阿姨将饼整齐码在竹匾上,毫不吝惜地撒上一大把芝麻,随着师傅上下颠匾,月饼裹满了白芝麻,再送入下一道重要工序——烘烤。
在体感50℃、热浪来袭的烘烤室,两位烤饼师傅将饼颠入锅中后,用掌根轻按刚下锅的月饼,把它压大按平,接着控制开关将装满炭火的盆盖盖上,站在一旁观察等待,火大减炭、火小添炭,时刻掌握火候,适时将月饼翻面,大约5至7分钟,月饼就能出锅了。
多年来,“翠姑礼饼”坚持炭火烘烤,上盘下炉的炭火将温度牢牢锁在中间,恰到好处地烘烤出色泽金黄、口感香酥的月饼。
传承改良守初心
老板吴健杨站在窗口边,将一匾匾放凉的月饼小心装袋封口。前来购买月饼的顾客络绎不绝,20个、40个……吴健杨根据客户需求,将礼饼装入礼盒或礼袋,忙个不停。他笑着说,他们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到中秋节制作月饼,短短一个月可以卖3万到4万个月饼,这些顾客很多都是十几二十年的老主顾,吃惯了他家的月饼,年年开车远道而来,只为带回最新鲜的月饼。
60岁的李先生夫妇就是吴健杨口中的老主顾。这天,李先生和妻子从永安开车前来,带回80个月饼。李先生说:“他家的月饼甜度适口,特别香,带回家吃都还是酥酥的。过个中秋节,我一个人就要吃掉20多个呢!”
记者尝了一口礼饼,饼皮酥得掉渣,油润微甜却清香不腻的馅儿在口中蔓延开来,回味无穷。独特的口感令客人有口皆碑,也让“翠姑礼饼”名声远扬。严保品质,吴健杨只做直销零售。同时,为了回馈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区和外地订购10个起包邮,顺丰同城当天下午就能把喷香的礼饼送到客人手上,外地订单每天傍晚发货,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只为保证“现做现卖、力保新鲜”。
按辈分,吴健杨的母亲陈翠凤常被村里人唤作“翠姑”,当吴健杨从母亲手中接过制作月饼的接力棒时,母亲的手艺、家风和待客之道,也传到吴健杨夫妇手上。这也是他以母亲名字命名月饼初衷——始终把客人放在首位,牢记“翠姑礼饼”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口口相传的品质。吴健杨虚心听取客人意见,对月饼进行数次改良,如今这份“翠姑礼饼”已不仅仅是老一辈人的情怀,也逐渐赢得了年轻人的芳心。
“礼饼方有礼、其他不为礼。”沉甸甸的礼饼,是“翠姑”和她的后人半个多世纪的初心坚守,也是传统佳节中,人们传递的美好祝愿,是“佳节倍思亲”的念想,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
新媒体编辑:陈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