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王亚佩和丈夫余德荣在金色的稻田上拍摄婚纱照。
梦想开始的地方
10月,水稻收获的季节,金色阳光下翻涌着层层稻浪,王亚佩和丈夫在田间熟练地配合着,收获的稻谷越堆越高,这在王亚佩眼中,是一幅最美的风景。
早年,余德荣因工作中遭遇车祸,双手受伤,萌发了回乡种田的想法。王亚佩从小在河南安阳长大,嫁给余德荣之前,从没下地干过农活。让余德荣没想到,这个北方姑娘十分支持他的决定。于是,两人毅然回到将乐,靠双手打造自己的良田。
虽然有心理准备,王亚佩回到将乐,还是对家中环境有些吃惊。土房里,破损的玻璃窗没有修缮,只靠窗帘挡风,一台电风扇是家中最值钱的东西,就连洗澡,也靠大锅烧水提桶解决。
可王亚佩有一股倔劲儿:“能与爱人一起努力,苦点累点没关系,青春不就是用来奋斗的吗?”
就这样,一栋土房、几亩田,成了王亚佩“种田梦”开始的地方。
起初,她向村民租了50亩农田种植水稻,但那时种水稻没有多少收益,只能满足温饱。
对她来说,种田的辛苦算不上什么,但水里不知名的蚊虫,让她有些抓狂。每次下田,皮肤都会被疯狂叮咬,有时甚至咬上上百个包,有的肿得如同鸡蛋大小。年复一年,这个爱美的姑娘手臂上留下了星星点点难以消退的疤痕。
从没受过这样的苦,但王亚佩却不抱怨,擦上药膏,依旧每天在田里干得热火朝天,她坚信所有的苦都会回报给她甘甜。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第一年水稻还未收获,小家迎来第一个孩子,那时生孩子的3000元钱他们也凑不出来,最后还是丈夫找朋友借的。孩子出生后,家中开销大了,2010年起,王亚佩和丈夫增加种植种类,种上了竹荪,但由于连年价格波动,种了3年只好放弃。
从2009年到2011年,连续三年都没有盈利,尤其是2011年年底困难到发不出两个工人的工资。即使这样,王亚佩依然坚持着,静待花开。
农机绘就好“丰”景
王亚佩虽然年轻,但她身上却有一份沉着冷静。三年劳作,她有了新的想法。
2012年,王亚佩向丈夫提议:“从今年开始,要让百亩农田用上机械,收割完水稻再种烟叶,虽然更辛苦,但一定会让生活好起来。”
原来,在种植水稻过程中,王亚佩慢慢明白,必须靠实现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我们所在的地方,年轻人都外出了,工人难找且费用高、效率低。人工一天收割一亩地都很吃力,而机器可以收割几十亩。”王亚佩说,最初请了两个工人,每人每年工钱3万元,这些钱买收割机绰绰有余,还能获得国家补助。
其实,在2011年,王亚佩就和丈夫花了6000元购买了一部二手收割机,让他们感受到了“科技的甜头”。可是这部收割机部件老化,一天收割时,在田间“罢工”,余德荣骑着摩托车载着王亚佩连夜前往永安购买配件,终于赶在第二天天亮前修好了收割机,保证了收割进度。
此后,王亚佩一直盘算着购买新农机。2012年,转折点出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
黄潭镇干部和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也伸出援手,为她讲解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相关政策。依靠这些政策,王亚佩购买了第一台大型收割机。收获季节,王亚佩不但轻松收割了自家承包的60多亩稻田,还为其他农户提供服务。当年,王亚佩靠这台收割机增收6万余元。同年种植烟叶,收入18万元。
2014年12月,王亚佩和丈夫成立将乐县黄潭镇荣德农机专业合作社,陆续购入育秧播种机、烘干机、收割机、打田机、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实现了水稻种植全周期的机械化。
2015年,为了能够更高效育秧,夫妻俩向政府申请建设工厂化育秧棚,在政府扶持下,307平方米的育秧棚,他们只花了10多万元即建成,这为如今的千亩稻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夫妻俩勤劳肯干,加上好政策扶持,很快还清了欠债,他们家也从老房子搬进了新盖的三层楼房。如今,他们拥有各种农机50多台,从最初湿谷依靠天然晾晒,到拥有三台稻谷烘干机,一天烘干1.5万公斤谷子,承包地从泰村拓展到周边3个自然村,达到1000亩。
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丰收季就是增收季,十多年,希望的田野年年上演着丰收的乐章。
致富梦也是幸福梦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王亚佩小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她也一直带动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如今,合作社有固定工作人员20余名,他们和王亚佩夫妻俩分工合作,全心全意投入到田管工作中。
“我想让留守村中的人能在家门口有一份工作。这个信念一直没变,早几年烟叶收成并不好,但我还是想着留下工人,大家共克时艰。”王亚佩回忆起从前的苦,脸上浮现了释然的笑容。今年,她的合作社加入了县“农耕保姆”大家庭,驾驶自家农机多跑路,让农户不用守田也能心安。
到了田里,拿起锄头就能干起来,上了农机,摆动方向盘就能驾驶,王亚佩好像和这片田地有着莫名的亲密和缘分,无论什么困难都无法将她们分开。
王亚佩早已习惯和农机做伴,守望着这些粮食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时她也越来越深爱这片土地——来将乐仅仅两年,她就能说上一口流利地道的本地话,和村里老人无障碍交流;在她家客厅书柜里,整齐摆放着涉及农业领域的各种书籍,她利用闲暇提升自我,每年参加培训班。接下来她想学习如何利用无人机施肥……
始终上进的她,另一面还是个快乐的小姑娘,她最高兴看到的就是地里的作物长高一截、自己的机械解决了问题、丰收时节稻田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多年来,王亚佩有个未竟的心愿,那就是穿上美丽的婚纱,和爱人留下难忘的瞬间。
去年10月,在县融媒体中心的帮助下,王亚佩实现了这个美丽的心愿。她和丈夫余德荣,还有心爱的农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留下了耀眼的幸福。
照片上,画着淡妆的王亚佩身着一袭及地婚纱,和余德荣手牵着手,他们深情凝望对方,金色稻浪似乎在为他们迎风起舞。王亚佩说,她最喜欢在收割机上的合影,这台机器,是他们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也将载着他们,向着远方更好的生活驶去。
今年,国家加大力度,持续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王亚佩通过“以旧换新”报废一批旧农机,新购置了一台收割机,为新一年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仲冬时节,将乐县黄潭镇泰村,晚稻收割后的稻田略显空旷。但走近仔细一看,一片片稻秆覆盖的地上冒出数不清的大球盖菇。
王亚佩是这片田的主人。每年水稻收割完后,她利用冬闲田培育菌菇。稻秆还田变废为宝,还多了一笔财富。
王亚佩来自河南,不到20岁就到厦门打拼。2009年,她跟随丈夫余德荣回到将乐,把青春梦想播撒在这片红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续书写着他们的种田经。
全媒体记者 陈 渴 将乐记者站 董观生 熊儒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