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绘新景!《如梦令·元旦》创作95周年三明变迁掠影

e三明   2025-01-02 09:33:52   阅读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新年第一天,走进位于清流县的林畲毛泽东旧居,迎面影壁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词作《如梦令·元旦》格外醒目。1930年元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途经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时,赋词盛赞这片红土地“风展红旗如画”。

图片


图片

毛主席雕像基座雕刻的《如梦令·元旦》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95年来,在这片风展红旗的红色热土上,三明儿女始终发扬老区精神,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从“路隘林深苔滑”到“路宽林茂粮丰”,如今的三明革命老区,红色精神生生不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齐头并进……




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

1月1日,《三明市城市吉祥物和形象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出台并于当日起施行。此前,三明城市吉祥物“明明”已于2024年12月23日正式向公众亮相。


图片

三明城市吉祥物“明明”


三明市城市形象标识以草书汉字“三明”二字为主体构架,以“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为设计主线,运用红、绿、蓝三基色,融合革命老区、青山绿水、丹霞世遗、客家祖地、朱子文化、万寿岩等地方特色元素,凸显三明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风采。吉祥物“明明”则以市区标志性公园麒麟山之传说祥瑞兽为创作原型,通体以青绿为主色调,融入闽人之源、闽学之源和客家祖地、中央苏区长征出发地等特色文化元素,整体设计充分彰显“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的城市气质、特色和意蕴,也体现着对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展望。


图片

三明城市吉祥物“明明”设计说明


这是我市传承红色基因的一个创新之举和生动缩影。红色资源是三明的“传家宝”,红色基因深植于三明儿女血脉之中。我市持续深挖“红色富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持续唱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


在清流林畲,以毛泽东旧居为代表的一批红色遗址,得到重点保护和修缮,成为三明的一张红色名片,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旅行团。


图片

林畲毛泽东旧居


在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前来参观。“这本1932年印制的40页号谱,是一位红军失散司号员用一生守护下来的无价之宝。”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游客在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前久久驻足。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近年来,我市颁布《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开展“中央红军村”命名保护工作,深入实施红色文化设施和遗址保护提质工程,举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明段集中开园,举办“三个不要忘记”主题宣传调研和长征从这里出发活动等,让一段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起,一处处红色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课堂,成为红色旅游的阵地。


红色课程、红色书吧、红色宣传栏、红色主题活动……走进全市各中小学,红色风景处处可见,沉浸式的红色教育气息扑面而来。


图片

 “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雕塑屹立在三明城市文化广场中央。(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红色文化是我市思政教育的独特资源、天然载体。近年来,我市紧扣“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主题主线,着力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宝库,编印《三明红色文化读本》,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将传承红色基因创造性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山乡巨变 “丰”景如画

“现在,家家住上小洋楼,大路宽又平,公园好几个!”1月1日,沙县区夏茂镇长阜村,村民陈桂清坐在家门口唠家常,幸福的笑脸、爽朗的笑声,定格成温馨画面。


图片

长阜村鸟瞰图


谁能想到,20多年前,长阜村村民走黄泥路,住泥坯房,用水都困难。乡村旧貌如何展新颜?多年来,长阜村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培育长阜面干、花柰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陈桂清的心声,不仅是对家乡蝶变的赞誉,更是我市一以贯之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剪影。


依托生态底色、立足群众视角,我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并引进台湾团队参与乡村规划建设,努力实现乡村“望山、见水、留乡愁”。目前,全市已培育38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以及沙县区俞邦村等一批精品村,14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三明具有杂交水稻育制种独特的自然条件,1976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2015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中国稻种基地”,“小种子”成长为大产业,三明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市,培育了建宁、泰宁、宁化、尤溪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所生产的水稻种子除满足本省需求,95%销往我国南方各稻区和越南、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图片

农户丰收场景  张凌欣摄


立足实际,我市持续推进现代种业、高效林业、精品果茶、生态养殖、优质烟叶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深化与熙华医药、中林集团、先正达等企业合作,做大做强名佑食品、明一乳业等本土龙头企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借力中央国家机关及央属企业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等机遇,我市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落户三明,并推动优质农特产品拓展外地市场,已有400款优质农特产品入沪;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深入实施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等提升行动,打响了“绿都明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中央5年过渡期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动态监测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提升“造血”能力方面,我市大力支持脱贫户自主经营、自主创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多措并举托举起脱贫户的幸福生活。


在三明,绿色群山成为农民的幸福靠山,美丽乡村“望山、见水、有乡愁”,大家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大道如虹 气象万新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


去年12月9日,田(大田)安(安溪)高速大田段P2-2标项目双冠大桥首排圆柱墩浇筑完成,标志着项目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工作已正式拉开序幕。


图片

去年12月9日,田(大田)安(安溪)高速大田段P2-2标项目双冠大桥首排圆柱墩浇筑完成


一路通,则一域兴。田安高速加快推进,是我市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互通交通网络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438公里,居全省第三,其中高速公路945公里、全省第二,国省干线1949公里、全省第一,农村公路13549公里、全省第三,已实现“城市有机场、县县有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交通新格局,三明在福建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图片

最美互通 池永定 摄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内联外畅”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走进三明港沙县港区青州作业区,1至3号泊位上,巨大的吊车高高耸立。


沙溪是我市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三明境内最大的航道。我市高度重视内河航运规划建设,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三明港规划项目:“十四五”期间,已建成闽江沙溪口至沙县明光桥40.75公里的四级航道,已具备通航500吨级船舶的条件;建成沙县港区青州作业区1号—3号泊位,可满足500吨级船舶停泊装卸吞吐作业。“十五五”期间,将谋划实施1个千吨级航道项目、3个交旅融合特色旅游航道项目及2个千吨级货运码头项目。


图片

三明港沙县港区青州作业区1—3号泊位工程完工


水上航运将重启,陆上交通更便捷。


去年11月15日,三明北至福州早晚往返动车增开,不仅更好满足了各方人员出行的多元化需求,还提升三明对外交往的便捷度与效率,实现三明和福州“早出晚归”。


聚力打造“公铁水空”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越来越畅通,从昔日“路隘林深苔滑”,到如今成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为全方位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交通支撑。


如今,行走在三明大地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宛如一条条舞动的彩带,串珠成线、联网成片,缩短了时空距离,扩大了对外交往,带旺了产业发展,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丽图景,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铺展。


图片: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大田县融媒体中心、三明市交通运输局

新媒体编辑:邓怡虹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