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易志刚(中)与企业负责人查看茶树生长情况。
尤溪春日茶山
尤溪茶企工作人员推介“茶王”梅占。
餐饮从业者推出的茶点。
沈溪河畔育佳茗,一叶茶香飘四海。尤溪县茶产业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更有明山圣王茶、汤川普济茶、华口水仙茶及湆头山仙茶“四大古名茶”传承延续至今。 从传统的喝茶到如今的“吃茶”“用茶”“品茶”“玩茶”……在科技与文化加持下,茶产业融合发展元素越发丰富、消费场景越发时尚、茶叶产品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突破口,探索适合自身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作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产业百强县,尤溪县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指引下,坚守“品种是基础、品质是根本、品牌是关键、项目是支撑、科技是动力、市场是目标”工作思路,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茶经”。 以茶入馔 “茶香”遇上“食香” 上月10日,尤溪美食文化交流暨(尤熹茶宴)茶叶美食大赛火热开赛,吸引了众多商务酒店、餐饮企业和民间美食爱好者参与。这是当地诠释茶文化多元性的全新尝试。 茶香卷云酥、卜郎茶熏鸭、茶盐骨道……比赛现场,选手们将尤溪盛产的红茶、绿茶、乌龙茶等与当地食材、特色小吃巧妙融合,为食客带来了全新的味蕾体验。 来自新阳镇鸿旺酒店的“90后”厨师郑新杯,带来了绿茶豆腐煲、绿茶肉羹汤、红茶水晶肉皮冻等5道参赛菜品。虽然菜品摆盘略显简单,但胜在探索出当地食材与茶叶的巧妙搭配,创造出既有农家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茶膳。 “茶叶是一种很神奇的食材,虽然其本身带有苦涩味,但不同的烹饪方式却能让它呈现不同的口感。因此我们不断调整茶叶的品种、数量和做法。像这道茶叶干锅鸡,我们前后试验了8次,终于留住了茶的清香和回甘。”郑新杯说。 与传统菜式不同,主打西式烹饪的麦乐士餐饮团队则尝试将尤溪茶与西餐融合,开启中西合璧的茶食之旅。“我们走访了县内多个茶园,研究不同茶叶品种与食材的契合度,比如用新鲜绿茶过油后,再煎制的牛排会带有茶香味;用红茶烹制的茶叶蛋经溏心处理后,口感别具一格……”在参赛现场,团队成员叶华林不时分享创作思路,以期通过观点碰撞,激发他在茶叶菜品研发上的更多灵感。 此次比赛从包含了热菜、汤品、主食、冷拼、茶点5种品类72道菜品中,评选出金、银、铜奖及优秀菜品30道。“很多选手不仅将茶叶的特性融入当地食材中,还在传统菜肴上作提升。以创新美食作为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和重要载体,对推动乡村振兴有着深远意义。”赛事评委、三明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杨广宇说。 对于尤熹茶宴的探索与尝试,县内的餐饮从业者嗅到了商机,正摩拳擦掌推出创新茶元素菜品,与市场共舞。 传承创新 让尤溪茶走得更远 “尤溪县是传统绿茶产区,其中福云六号品种的品质、产量都很高。虽然在其他地区,大伙并不看好这个品种,认为它退化了,但是尤溪却能将其制作成各种名优绿茶,并在上世纪90年代享誉全国。此外,尤溪还将传统的梅占品种的品质特征发挥到极致,制成的红茶和绿茶在全省都是响当当的。”提起尤溪茶的好品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云相当认可。 尤溪出好茶,源自当地具有发展茶产业的天然基础和优势。尤溪县地处闽中腹地,森林覆盖率78.48%,自然条件优越,拥有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在占据天时地利之际,尤溪积极培育优质茶树品种,推广品种改良、生态种植以及制茶工艺等。近年来,尤溪茶企也纷纷探寻新路,摸索茶叶发展新路径,以期在茶业市场实现突围,闯出一番新天地。 “90后”夫妻林成强和吴冬冬是“茶三代”,家里开办茶企已有30余年。前些年,夫妻俩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管理尤溪县尚扬茶叶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茶产业的发展新方向。 “除了管理合作社,提升制茶工艺,带领茶农们种植茶叶和对接收购商,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我们还在福州开设实体门店零售,并注册了小红书、拼多多等平台。”负责推广销售的吴冬冬说,公司主打产品随时有福(梅占)已连续3年在全县茶王争霸赛中荣获“茶王”称号,深受顾客喜欢。 谈及茶叶的多元融合,林成强兴致勃勃介绍:“我们正在研发茶甜品、茶文创等茶衍生产品,目前已推出抹茶、红茶和桂花3种口味的茶点,并结合朱子文化推出了一款用于品鉴红茶的杯子。此外,我们也在研究当下深受年轻人青睐的即饮式茶饮,希望能进一步打开市场。” 尚扬茶叶合作社在茶产业的创新发展并非个例。近年来,尤溪县坚持内培外引、做优扶强,鼓励各茶企精准引进和研发茶包装、茶机械、茶器皿、茶食品和茶饮料等茶衍生品,促进一产接二连三。其中,华达茶叶有限公司创新研发出80多种茶品类,产品远销欧洲、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亿元。 “目前,公司正与福建农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工艺、产品、模式和品牌等研究与开发,创新研制新式茶、餐饮茶,推动公司产品多元化发展。”华达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兴说。 多元赛道 茶产业发展探新路 祭文喊山、鸣锣开市……2024年3月,尤溪县举办第四届采茶节,素有“华东第一绿”之称的尤溪绿茶迎来了上市好时节。活动现场配套开展了茶艺表演、采茶技能竞赛、宋代点茶体验和绿茶制作等,遵循“茶味尤溪”茶文化体验路线,游客深刻感受到尤溪茶的魅力。 “如今茶叶总体产能过剩,得探寻新赛道、新业态、新突破。比如,推行茶旅融合、茶学联合等融合发展模式。而尤溪生态环境好、文旅资源丰富,尤溪茶产业在新式茶饮、新产品开发、文旅融合和康养结合等方面都有文章可做。”在上月18日举行的“三茶”统筹尤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年会上,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全国茶标委茉莉花茶工作组组长杨江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尤溪县共有茶园总面积10.05万亩,茶树良种覆盖率95%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16家,干茶年产量1.6万吨,年产值18亿元,带动3.5万茶农增收致富。近年来,县里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尤溪红茶》等4项团体标准制定,累计获评235个省级以上名优茶奖,“尤溪红”“尤溪绿茶”茶叶系列产品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连续4年蝉联三明市春季茶王赛“双茶王”。 如果说茶叶与文旅的融合是尤溪茶产业发展新路径之一,那尤溪县对茶科技探索应用,则是提升尤溪茶叶品质的另一个重点。眼下,县里正依托“科特派”制度做强茶科技,积极对接高校院所打造红茶科技小院,并与茶企联合设立茶园碳中和研学基地、高效生态农业产学研示范基地,搭建了集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实效性。 位于坂面镇的光兴茶厂是红茶科技小院基地之一。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易志刚常年带着学生在小院里作碳中和及茶园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我们研究的目的是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促进‘三茶’统筹,以茶科技创新推动茶产业和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易志刚说,这几年,团队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茶园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探讨优化茶园施肥管理模式及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在提高茶叶品质的同时,也挖掘出茶园碳汇的无限潜力。“茶园碳汇研究十分有意义,一个茶农‘卖空气’的新时代或许即将开启。”
尤溪记者站 罗 姮 肖 丹 文/图
新媒体编辑:邓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