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正在演示无人机
孩子们正在操作无人机
“大家要注意飞行安全和飞行高度,飞行时一定注意避开人和教室里的设备。”3月3日傍晚的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沙县第一中学分校的创客室,12名无人机社团的学生在周建英带领下,进行无人机飞行训练。 周建英是三明市沙县区机器人科普协会公益大使。在这个教室里,今年九年级的张家乾在调试着自己的无人机。“我学习无人机有一年多了,比较擅长的赛项模块是使用球形无人机进行穿越海峡赛项。”张家乾说。 今年是周建英带领孩子们开展无人机社团活动的第三年,作为协会的一名公益大使,目前她负责着县实验小学、一中分校、六中等多所学校的无人机兴趣课程的教学。“我在每周一个固定时间段,到学校给孩子们上无人机相关的社团课,一次45分钟到1小时不等。”周建英说。 像周建英这样的公益大使,目前沙县区机器人科普协会共有10位,他们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走进沙县区10所校园,为200余名各个年级段的孩子们义务教授包括虚拟机器人、机器人启蒙班、无人机社团、科学实验在内的各类科普知识。 这样的公益科技教育起源于会长乐德海的一次大胆尝试。2019年,他还是一家研发销售兼容乐高的六面体积模块公司的负责人。乐德海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编程教培机构在大中型城市遍地开花。 “既然我们都有自研的软硬件能够卖到大城市,那为什么不更加合理利用起来,提供给山区孩子做科普呢?”谈起初衷,乐德海说。 说干就干,有了想法的乐德海立刻召集了公司的合伙人共同商定,拿出公司一部分收益,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科普之路。 “刚开始做这个事是先和一些乡镇学校对接,免费捐出我们的软硬件,并专门请了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帮忙上课。”乐德海介绍。 科普是一个长线的工作,老师的工资、软硬件本身的价值、城区乡镇来回往返的路费……半年过去,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却没能听到任何回响。 “以前没做过科普工作,没想到竟然这么花钱。”乐德海说。小公司的收入本就不高,连续半年的不断支出却看不到任何成效,公司很快面临资金困难,由于理念不和,其他合伙人退股。 为了省钱,乐德海不再聘请老师,而是一个人扛起所有的教学任务,并接连考下了多本相关证书。 2022年3月,随着各项条件逐步成熟,沙县区机器人科普协会成立,21个会员单位的会费和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慢慢填补了资金的空缺。有了协会这个平台,一批来自各学校和会员单位推荐的老师也加入了公益科普的队伍,成为少儿科技科普公益大使。 在资金和平台的双重支持下,更多机器人科普领域内的专家被请到沙县,开始给公益大使们培训。在协会里,老师们每半年就会进行一次集中线下培训,每月还会进行一次线上培训。 “我发现那些办得早的协会,孩子很早就开始参加各级比赛,不少都拿到很好的成绩,这是我们所欠缺的,需要着手加强这方面。”乐德海说。 协会开始带着孩子们以比赛为蓝本展开针对性训练,根据孩子们个人的特点和优势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赛事项目,策划不同的教学方案。每当赛事之前,协会通常会在全区范围内组织一场选拔赛,选拔出10支左右的队伍,老师们则利用大课间和放学后的时间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集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场场比赛历练下,孩子们逐渐崭露头角。2022年8月,协会的老师带着孩子们参加了当年的市赛,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组别的孩子们第一次比赛均获三等奖;2023年8月,孩子们又在省赛拿下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大家发现,虽然外出参赛对提升孩子和指导老师水平有很大作用,但一次比赛涉及住宿、车费等一系列花销,次数多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有一些孩子尽管很有天分,但苦于经费让他们失去很多外出锻炼的机会。 “过去我们一直是把孩子们送出去参赛,有没可能把比赛引入沙县,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比赛。”乐德海说出了自己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多方奔走,终于在去年5月成功举办了沙县区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竞赛。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他再接再厉,2025年1月,ENJOY AI 2025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竞赛被引入沙县区,并在沙县区设立了城市积分赛点。 “目前我们的教学还是以小学以上学龄段的孩子为主,预计在今年7月把科普教育带进幼儿园,让孩子们能更早地接触这个领域,在他们心中种下科技的种子。”乐德海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沙县记者站 薛辰怡
新媒体编辑:邓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