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未来的三明会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地方。这里有好的自然生态,更有一种文而化之的环境,能够养育人身、疗愈心灵。”烟花三月,被誉为文化传播领域“人文访谈第一人”的王明青博士探访三明,亲身感受这座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
王明青是享誉世界华语媒体圈的著名人文学者和资深媒体人,是杭州市政府认证的“文化金名片”,同时也是作家、艺术鉴藏家,在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2001年起,其任节目主持人、策划及监制的《文化风情》栏目深度访谈海内外800余位文化艺术名家。
闽中腹地,武夷与戴云山脉相拥之处,三明这座城如一枚温润的玉石,静卧在福建的地理心脏,它在岁月流转中涌动着不息的创意,成为王明青的灵感之源。
正视科技“双刃剑”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议的话题,文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香江之畔到西子湖畔,这档走过25年的文化访谈节目,期待着新鲜血液的注入。
“文化要落实到文而化之,《文化风情》表达的正是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及其生活方式。”王明青说,来之前,三明让她有特别的期待;来之后,这段旅程给了她很大的启发。这里的人文底蕴、醇厚民风,当地人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敬重,都是《文化风情》栏目的内涵和所关注的焦点。
在山高水甜的大田高山茶园,层叠的茶垄舒展成流动的碧浪,王明青赴了一场与美人茶的春日之约;从炸药包下抢救下来的万寿岩古遗址焕发新的生命,让王明青感慨“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的超前与独特;在沙县,走遍全球却保留至今的“千锤百炼”的扁肉馅,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情味道;在泰宁古城,这座隐藏江南的明代建筑瑰宝,用承载的厚重历史,无声地诉说着时光故事,“明清”与明青的缘,在此悄然落笔……
旅途中,王明青感受了科技发展的两面性。“科技能带来物质文明和快捷的享受,但在某一程度上,它也是把双刃剑。”她解释道,停止爆破开采,万寿岩便存活了下来;大田美人茶之所以能“人做一半,虫做一半”,是因为生长环境的原生态;沙县小吃始终坚守木槌捶打的独特手艺,同样需要保护和传承。
王明青坚信,不为了一时的眼前利益放弃自然和文明,未来的发展机遇建立在尊重自然和生态环境基础之上,是文化的推陈出新和扬帆出海,这才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
向诗意山水借灵感
尊重自然的文化,如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持续赋能?在三明,山水滋养出一方独特的文化生态。王明青认为,丰富的文创智慧,藏在三明独一无二的山水之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泰宁丹霞地貌可化作茶具上的釉色,将乐玉华洞钟乳石线条正符合首饰设计,尤溪桂峰村晒秋的辣椒玉米拼出当代大地艺术,这些创作不是简单的符号搬运,而是对文化的深度转译。
让王明青赞叹的是,在文旅融合探索中,三明展现出了浮躁尘世中难得的从容。
“三明并不急于复制网红模式,而是深耕‘慢体验’——住进将乐龙栖山的森林木屋,晨起可随自然导师辨认苔藓的微观之美;仰躺在尤溪古溪星河休闲旅游度假景区,用望远镜窥见闽中的纯净星空。”文创不再是浮于表面的修饰,而是从土地深处生长出来的智慧。细数在三明的“获得感”,王明青将这些体验归于三明文旅的独特语法,用尊重自然的节奏,在快时代里守护可贵的山居慢时光。
其他城市不断追逐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三明却自信地保持着山水的韵律,这让王明青感到难能可贵。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根之木,往往始于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凝视。三明最珍贵的文创产品,是它教会大众重新发现——在机械“称道”的时代里,仍有不可复制的地域灵光,在标准化浪潮中,依然存在着山水滋养的独特表达。
美美与共成大美
和美分不开的,除了三明这方美景,还有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投身发展浪潮的女性,她们是新时代最美的“半边天”。
除了不遗余力地传播和推广文化艺术,作为一名事业成功的女性,王明青也致力于教授女性全方位管理。她筹办的明青女子学院和泰宁甘露别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她看来,大家都在教人真善,成就大美。
“在女性崛起的时代,要发挥审美的力量,让女性乃至大众心静下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才会天下大同。”王明青说。当文化化为甘露滋养头脑,修得与人为善、自利利他,让人身、心、灵皆得安顿。
未来,王明青希望借助大田美人茶衍生出禅茶、静心茶、养颜茶等产品和茶疗、香疗相关系列课程,通过茶香芬芳、文化内涵和品牌推广,深入挖掘明静、明净、明心的“三明”故事,探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共鸣节点,让游客带走的不是千篇一律的纪念品,而是能够继续讲述的文化故事,更要在规避“文化同质化”的同时,带领大家发现,生活不在别处,诗和远方就在脚下。
文字:全媒体记者 陈 渴 曾锦锋 陈 诗
新媒体编辑: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