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一早,武夷山市张山头村的后山笼罩着薄雾,1343座红军墓冢掩映在青山翠竹间,青砖、编号与红飘带在阳光中若隐若现。山脚下,施工机械的轰鸣声逐渐清晰,头戴安全帽的工人们正俯身搬运石块。这里是由福建一建集团承建的张山头红军墓群保护提升项目。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展陈馆改造提升、连接线改造、旅游漫步道修建等,预计2026年12月底完工。“项目周围红色遗址遍布,一砖一瓦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福建一建集团项目经理林积旗介绍,施工前,为了摸清遗址状况,项目管理团队已组织多批专业人员精准记录每一处纹理和缝隙,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性施工方案。
小浆至张山头“白改黑”路段,挖掘机、铣刨机连轴转,精准完成每一道工序;旅游公路上,机械齐鸣,交通工程与水稳层摊铺稳步推进……昼夜更替、精雕细琢,这片红色热土在保护改造中迎来了新生。
红色,是福建一建集团一脉相承的发展底色。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恰恰与福建一建集团血脉深处的精神密码遥相呼应。
76年前的今日,在渡江战役总前委的指挥下,福建一建集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104师312团一马当先,率先攻占了南京总统府。随着国民党旗帜被毅然扯下,那曾经高高飘扬的青天白日旗颓然垂落,南京城上空响起胜利的号角,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解放南京后,第35军接到调令奔赴杭州,312团的战士们未曾有片刻懈怠,迅速投身于绍兴、诸暨、嵊县、新昌等地的剿匪斗争中,他们凭借着卓越的战斗素养和无畏的勇气,有力地打击了匪患势力。之后,又肩负起温岭的海防守卫重任,日夜坚守,保一方平安。
1952年5月,在“边打边建”指导思想引领下,312团进行了整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六师十八团”。随后,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海军航空兵宁波飞机场工程项目的施工任务中,就此迈出了从“战斗队”到“工程队”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坚实步伐。
1955年3月,建筑工程第六师十八团奉命西迁,驻点陕西西安。抵达后,他们马不停蹄地投身到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的建设浪潮中,勇挑重担,承担起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附件制造工厂113厂和114厂福利区的建设任务。数月之后,队伍再次接到调令,奔赴宝鸡市参与工程建设,并改编为“西北第三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十八团也随之更名为“宝鸡工程处”。在宝鸡,先后承担了782、212厂的建设,以及709、615军工厂的扩建和264、241技校等工程建设,为国家的工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队伍奉命南迁,驻扎三明,参与“小三线”建设。2010名干部职工,带着1500余名随行眷属,毅然决然地来到这座当时闭塞艰苦的山区小城。在这里,他们组建了“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面对重重施工困境,他们毫不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承担起三明钢铁厂、三明化工厂、化工机械厂、重型机器厂等厂房的施工任务。到1960年年底,13个厂均如期建成投产,为三明地区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后的10余年间,这支被赞誉为“拉得动、打得响、信得过”的钢铁队伍,始终未曾停下前进的脚步。扎根三明,将奋斗的足迹从三明的重峦叠嶂间不断延伸,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这期间,他们积极承担起华能福州电厂、漳平火电厂、福建水泥厂等重点工程建设,为福建地区的能源和基础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摊开福建一建集团的发展坐标轴,一端连接着烽火硝烟、浴血奋战的红色抗战岁月,那是他们英勇无畏的青春印记;另一端则是如今热火朝天、蓬勃发展的项目建设现场,彰显着他们与时俱进的使命担当。直至今日,这段由血性与纪律共同铸就的历史,依然在默默诉说着“铁军”二字所承载的千钧重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一建人奋勇前行。
文字:全媒体记者 梁梦婷 通讯员 廖乃军 冯俊超
新媒体编辑: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