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清风掠过岩城,
山间起伏如碧涛万顷。
仙亭山下,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静静矗立。
1938年至1946年,集美职校师生在大田父老乡亲的帮助下,边学习边抗战,创造了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奇迹。
昔日的琅琅书声穿透硝烟,今日的薪火传承照亮征程。踏访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这片浸润着家国情怀与教育理想的宝贵抗战遗址,正以其深沉的历史回响与蓬勃的时代新姿,诉说着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
“集美职业学校的师生在这里创造了多个‘奇迹’。”6月18日,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国家级抗战遗址守护人、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志愿者团队领军人范立洋站在陈嘉庚铜像下娓娓道来。
“内迁数百里,人员物资无一损失;防空演练常抓不懈,敌机轰炸下‘零伤亡’;学民和谐相处,八年间从未发生纠纷;高级水产航海职校在深山里办航海教育,成为抗战期间全国唯一未停招的航海学校;集美高级商校学践并行、倡办集友银行……这一切都堪称奇迹。”范立洋介绍。
时光拨回硝烟弥漫的1938年,金门、厦门相继沦陷,沿海地区已经容不下一张“和平的书桌”。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创办的学村,时常遭日军炮击和飞机袭扰,危在旦夕。迫于形势,远在南洋的陈校主决定将学村各校迁往内地。
为防止日寇入侵,从沿海通往山区的公路已全部自行毁坏。1939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商业、农林三所职校的614名师生肩挑背扛,徒步跋涉数百里,辗转迁入大田,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职业学校”。
集美职校迁入大田文庙和朱子祠等处不久,日机轰炸大田县城,学校损失惨重,师生们再次被迫迁往城郊的玉田村。在乡贤的倡议下,村民们慷慨腾出了宗祠、民居,接纳了流离失所的集美师生。
在大田办学的8年里,集美职校培养了大批人才,被誉为福建“西南联大”。玉田村这个群山环抱、民风淳朴的小村庄,也成为了烽火岁月里的教育“重地”,直至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原有校舍43座,现存28座。2020年以来,旧址先后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第六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批省级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夏日艳阳照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上,给陈嘉庚的铜像披上了金色光芒。在范立洋声情并茂的讲解声中,当年集美学子手捧书卷、琅琅诵读的情景仿佛重现眼前。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信念,激励着后人牢记历史,不断前行。
“当年我们的先辈为师生腾出了文庙、宗祠和自己的住房,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抗战遗址,传承爱国精神,我们的村民再次腾出了房屋。”均溪镇玉田村党支部书记范先右介绍,目前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利用项目征迁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步入旧址,沿着鹅卵石铺就的小道穿行,一幢幢土木结构的老宅保存完好,接续连片。抬头看向墙壁上留存的浅蓝色“诚毅”二字校训,“千里走单骑”“离船从教”等感人故事顿时变得鲜活而具体。
这般岁月静好的场景让人很难想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曾经也面临部分房屋年久失修,甚至可能被整体拆除的险境。
玉田村位于大田县城区的黄金地段,这座不起眼的“城中村”,实则寸土寸金。21世纪之初,房地产开发掀起浪潮,给“第二集美学村”这处宝贵抗战遗址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守护的呼声化作持续的回响。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努力下,经济利益最终让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得以保全。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址,大田县专门成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并将原商住开发用地调整为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用地。2023年,学村旧址保护与利用项目被列入大田县重点建设项目和沪明对口合作重点项目。
“我们专门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红色文化总体策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采用一次性规划、分段实施,总投资约6.37亿元。”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林昌儒介绍。
“一来到这里,我就被这里的古色古香深深吸引。看到当地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如此用心,我非常感动。”台湾游客王女士深有感触地说。6月18日,120多名台湾游客来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参观。修旧如旧的建筑,高度还原的历史风貌,引得他们赞叹连连。
近年来,大田县已完成南入口、诚毅广场、嘉庚广场、文化驿站等项目建设,以及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后续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中,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正不断映射出新时代的光彩。
6月19日上午6点半,晨雾未消,仙亭山上已有不少居民在此晨跑锻炼。鸿图中学教师、志愿者范晓虹如约来到山脚下,准备带游客上山寻访“森林课堂”。
植被茂密的仙亭山,如今成为当地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场所。80多年前,这里是集美职校师生躲避日寇轰炸时的教学地点。
头顶敌机呼啸,城内爆炸声震耳欲聋,树影婆娑间,琅琅书声再次响起……当年“森林课堂”里的寻常一幕,正是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抗战烽火中创造教育奇迹的缩影。
时空交错遥相望,抗战精神永流传。今年5月,三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举行。范晓虹带着一批高三学生,来到“森林课堂”旧址,重温当年集美学子不畏艰苦、学习报国的家国情怀。
“曾有人表示不理解,这些理科生高考在即,政治不是考试科目,为什么还要来?但我觉得这堂课可以让同学们获得人生的指引,珍惜当下,读书报国。”范晓虹站在“森林课堂”蓝底白字的文物保护标志牌前说道。那些中英文对照的文物保护标志牌,还是她读研究生时作为志愿者帮忙翻译的。
讲好嘉庚故事,让“诚毅”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悄然生根发芽。范晓虹同时也是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志愿者宣讲团的一员。该宣讲团于2012年组建,现有志愿者111人。从三五个人到一群人,团队里有父女相携、母子同行、姊妹并肩,还有薪火相传的师生、互助共进的同事,更有不少从校园到职场一直坚持宣讲的热心青年。
从2017年起,“第二集美学村”志愿者宣讲团每年接待团队均有四五百批次,年均接待五六万人,大大提升了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田县持续深化“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重现抗战时期集美职校内迁的红色记忆,厚植家国情怀,让更多人感悟传承这片红色热土的抗日救国精神。
青山叠翠护学村,弦歌不辍照赤忱。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抗战记忆,更是一座精神丰碑。通过不断传承好、弘扬好“嘉庚精神”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新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并转化为推动当地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短 评】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承载着一段抗战烽火中弦歌不辍的教育传奇。面对商业开发浪潮,在保护与传承的时代使命前,这片土地再次作出了庄重抉择。经济利益为历史文化保护让路,村民再次让出房舍,保护规划画卷铺展,成就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接力。
这份守护,绵延不绝。这种传承,更富生机。走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教师们的带领下,仙亭山上的“森林课堂”里也再次响起了琅琅书声,抗战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扎根。
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发展,青年们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力量。当年,许多师生在陈嘉庚先生演讲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先锋。
如今,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正将抗战时期的磨难与坚守化作滋养后人心灵的养分,并激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实干力量,融入每一步前进的足迹里,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守护这些抗战遗址,就是守护抗战精神,守护民族前行的方向。让这些历史遗迹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先辈的精神之光永远照亮奋进的征程。
文字、图片:全媒体记者 余 福 金 鹏 陈建明 大田记者站 林生钟
新媒体编辑: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