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乡融合发展 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 泰宁王坑村: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

e三明   2025-07-10 16:06:15   阅读

●全媒体记者  吴文凯  泰宁记者站  熊明欢


乡村如画,田园如歌。7月5日,微风徐徐,走进泰宁县朱口镇王坑村,白墙黛瓦,荷花盛开,仿佛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水墨画中。

“早就听说这里风景好,没想到实地一看,比想象中更美,深深感受到了王坑村的独特魅力。”游客卢梦对王坑村的美景赞不绝口。

一朵朵荷花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王坑村将莲花种植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一方面,让游客既能欣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又能体验到亲手采摘的乐趣;另一方面,充分挖掘莲花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莲花相关特色产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高质量的基层党建。2018年换届以来,王坑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聚力真抓实干,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积极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把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了“农业+”文化、旅游、研学、康养等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

“我们通过融合村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打造集特色农业体验、文化教育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农文旅示范区,不仅给村里带来了人气,也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王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远由介绍。

依托富硒土壤资源优势,村党支部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为核心的“134”乡村治理模式为抓手,成立朱口镇碧丰源专业合作社,创建独具特色的“党建+种养+订单”发展模式,流转盘活了4000余亩富含硒元素的闲置荒山,逐步打造为以小籽花生、麻面南瓜、莲子、青梅为主的将溪片富硒康养农业示范园,通过“朱口小籽”“朱口仙子”等农业特色品牌推动跨村联建,增强联村集体经济收入。

今年,在市委宣传部等挂钩帮扶单位及干部的积极推动下,荷塘营地、劳动实践基地、趣水三塘等农旅融合提升项目相继在村里投用。泰宁县首个中小学学生劳动社会实践基地也落户于此,开展农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游玩中感受农耕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各种农事体验和小籽花生、麻面南瓜等富硒美食也吸引了各地游客。”卢远由说,依托“先锋朱口·乡愁王坑”总体规划,王坑村发挥富硒农业产业溢出效应,以项目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实施了立面改造、道路“白改黑”、弱电杆线下地等民生项目,完善提升了莲塘步道、“乡愁墙绘”“网红桥”、休闲长廊、儿童乐园等休闲体验项目,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生态宜居”真正在王坑落地生根。

同时,积极开发赏花踏青、农事采摘、田园观光、亲子休闲等乡村“一日游”项目,开展“硒游记”缤纷夏日旅游活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链不断延长、完善,王坑村逐步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小乡村发展为极具潜力的旅游“网红村”。近年来,先后获评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福建省美丽休闲乡村、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感受到了家乡的蜕变,村子成为了全县闻名的 ‘网红打卡村’和游客打卡胜地。我坚信王坑村将沿着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广。”村民廖嫦凤由衷地说。

从农事体验到美食探寻,从乡村风光到产业发展。王坑村打响了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村民增收、农业增效。如今,每逢周末及节假日,王坑村日均接待游客数百人,年接待游客量超2万人。

“我们将继续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加快发展王坑村富硒农业产业,积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让村民和游客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卢远由表示。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