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宣传三明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推动“四领一促”(红色领航、生态领向、产业领跑、改革领先,促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显著成效,进一步唱响“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城市品牌,中国网海峡频道推出主题系列报道。
俯瞰清流县域,来自西北角的龙津河在清流城关打了个“S形”回旋,穿城而过汇入九龙溪,在嵩口镇与来自东北方的嵩溪溪合股,一齐汇至碧波荡漾的九龙湖,同时注入的还有来自西南方的长潭河、罗口溪——一幅幅“清溪环绕、碧水迴流”的图景朗然在目,一股股水脉穿城越乡,将县城的霓虹与乡村的稻浪串成同心结,铺就的不仅是灌溉网,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经络血脉”。
近年来,清流以“融合”为笔,力书发展新篇——以产业为基,让三产融合发展交织成链;以要素为桥,推动人才、资金、土地等在城乡间流动;以开放为翼,借力华润支援、上海嘉定对口合作及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资源,嫁接内外新动能。清流以“小县要有大作为”的担当,在城乡之间串起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黄金链”。2024年,清流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67,低于全市1.82和全省2.06的平均水平(浙江1.83),在探索革命老区城乡融合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清流城区俯瞰陈汝辉摄
产业“畅流”:从“田间”到“云端”的价值跃迁
推进城乡融合,短板在乡村,而补短板的“治本之道”在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对此,清流早已意识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支柱产业,以新业态、新产业为引领,推动产业深度融合,逐渐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城乡共荣局面。
一产筑基,让土地长出“金疙瘩”。“从2023年开始,我们一共承包种植4000多亩岗梅,加上政府补贴,预计每亩岗梅能带来近1000元收入,比之前种植普通作物强多了!”灵地镇青甲村林农邓立新算起账来满脸笑意。近年来,清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与华润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式”岗梅种植超2.6万亩,
清流溪鱼丰收陈汝辉摄
二产延链,让“初级品”变身“高附加值”。走进氟新材料产业园,福建中欣氟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废渣经过处理后变成了新型建筑材料,整个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深加工再到废渣利用,形成产业闭环。据悉,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
三产融合,让“单一业态”连成“生态链”。“既能赏樱花,又能住民宿,还能体验制茶,这样的假期太惬意了!”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赖坊镇的樱花园里赞叹道。依托千亩樱花园,清流打造“樱花经济”,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500多名村民从事餐饮、民宿等服务。发挥沧龙村水乡渔村等休闲渔业资源优势,2024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清流)首届渔业丰收节暨增殖放流活动,活动网络直播曝光超3万,浏览量超30万人次。同时,创新性推出《鱼戏清流·沧龙渔业丰收节》剧本杀项目,丰富了渔旅融合发展内涵。
下一步,清流将坚持城乡产业一体布局,加速氟新材料支柱产业延链升级,做强关键支撑;加快渔光互补、豆腐皮现代产业园、蛋鸡产业集群、水果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并串联林畲毛泽东旧居、赖坊樱花园、天芳悦潭温泉度假区等资源,打造红色研学、赏花郊游、温泉康养等新业态,持续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在提高附加值、延伸价值链中推动增收共富。
花农在花卉大棚采摘非洲菊陈汝辉摄
要素“汇流”:打破城乡壁垒的“同频共振”
在清流县鲜切花主产区,嵩溪镇通过成立花卉产业联合党总支,吸纳连片8个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行统一的产业规划、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推动花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据了解,通过整合分散土地,引入企业统一经营,清流探索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路径。让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如同奔涌的“清流”,冲破壁垒,实现最优配置,加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
城乡融合发展贵在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清流县深化探索共建、联建、援建等发展模式,推动土地、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最优配置,以要素融合激发融合发展动能。
土地“活”起来,让闲置资源成“聚宝盆”。
资本“流”起来,让“金融活水”助实业。6月19日,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挂钩帮扶县清流县举行金投清流产业发展基金签约。该基金由福建金投旗下福建金投基金与清流县属国企财通集团合作设立,是全省首支县域产业帮扶基金,目标规模2亿元,首期认缴规模3000万元,已完成1000万元实缴。基金将重点支持清流县氟新材料等县域产业链企业,通过解决企业扩产融资难题、纾解县域产业升级资金缺口,助力建设氟新材料百亿产业集群。资本的精准滴灌,让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
技术“联”起来,让“数字翅膀”助腾飞。在清流县稻田,“农机作业精细化管理平台”实时追踪农机位置、监测作业数据,农户通过平台就能获取订单服务与土地托管方案;在鑫农联合社,“345”机制贯穿耕种管收全流程,统一种植标准、推广绿色技术,显著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这些技术变革的背后,是清流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努力:
位于清流县嵩口镇的华润三九岗梅标准化生产基地陈汝辉摄
开放“涌流”:合作共赢的“融合样本”
“华润希望乡村项目帮我们修了路、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岗梅加工基地投产后,全村人都能在家门口打工!”林畲乡曾坊村村民说。
从华润集团的对口支援到上海嘉定的携手合作,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两岸联姻”到山海协作的“优势互补”,近年来,清流用好华润集团支援、与上海嘉定对口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等重要机遇,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发展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以共赢的思路谋划推进一批高质量协作项目,实现自身“骨头长肉”。同时,发挥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平台优势,深度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三明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以开放为桥,让城乡融合在合作共赢中迸发活力。
“央企+地方”,架起“共富桥”。华润集团与清流的合作,形成“订单种植+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协作。除了2.6万亩岗梅种植,华润还投资建设
“沪明情”续缘,铺就“协同曲”。
2025年海峡两岸(清流)樱花文化季活动现场沈兴源摄
“两岸融”共生,开出“幸福花”。走进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清龙兰卉的温室里,两岸联合培育的蝴蝶兰新品种正竞相绽放。“我们采用‘两岸联合育种+电商销售’模式,产品销往全国,带动全县花卉种植超1.5万亩。”负责人赖张龙说。依托“百千万”项目(百亩兰花园、千亩樱花园、万亩生态茶园),清流吸引76家台资企业入驻,其中5家成为省级龙头企业。今年海峡两岸(清流)樱花文化季活动,吸引350余名台湾同胞前来赏樱、交流。
从氟新材料车间的技术员到樱花树下忙碌的茶农,从总校制课堂里的朗朗书声到台创园兰花园的幽香,融合的基因已渗透城乡肌理。当“小县大城关”的蓝图渐成实景,这条“清流”奔涌的共富之路,正为革命老区振兴注入汩汩活泉。(林锦旺、杨捷辉、杨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