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记者站 吴 伟
盛夏时节,沙县区农科所的试验田里稻浪翻滚。清晨6点,一个瘦小的身影已蹲在田埂边,手指轻轻拨开沾满露水的稻叶,仔细查看叶片的纹路,时而掏出笔记本记录。这位看似普通的农技专家,体内却装着第三个肾脏,还患有胆囊切除、糖尿病等并发症,每天要与十几种药物为伴,但他依然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他就是沙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黄秀泉,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八闽楷模”等称号。
守初心:
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朴素梦想
“小时候饿过肚子,所以知道粮食有多珍贵。”黄秀泉出生在沙县偏远农村,幼年的饥寒岁月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要让更多人吃饱饭。1986年,从三明农校毕业的他如愿成为沙县良种繁育场的一名农技员。
命运给了他最好的机遇。当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的谢华安院士每年都会到良种场,对“汕优63”水稻进行试验研究。“谢老师手把手教我观察稻株性状,那份严谨让我终身受益。”黄秀泉回忆道。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农业科研的价值。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26岁的黄秀泉在防汛排涝时突然呕吐不止,被确诊为尿毒症。第一次肾移植手术后仅一年就出现排异反应,但他硬是带着病肾工作了8年。1999年底,病情恶化,他在转院途中多次昏厥,2000年9月,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虽然医生将黄秀泉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但这场与病魔的拉锯战远未结束。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黄秀泉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
“能工作就说明自己‘活着’,活着就是最好的事。”黄秀泉术后不久就回到了他挚爱的稻田。肾移植患者免疫力极低,蚊虫叮咬都可能危及生命,他却说:“田里的蚊子都认识我了,很少咬我。”
“他会忘记吃药,但从不会忘记田里的事。”妻子周国琼数着丈夫每天要吃的药:抗排斥的、降糖的、护胃的……几十年如一日,这位贤内助从劝说到理解,最终选择默默支持。
践担当:
39年守护5000多个“稻孩子”
走进农科所的试验田,黄秀泉正和同事们一起收割早稻。“现在是‘双抢’的关键时期,要调查有效穗、测量株高等试验。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完成好,确保测产数据的准确性。”黄秀泉说。
沙县区农科所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多项试验任务。每年,黄秀泉和同事要对200多个水稻品种进行相关试验。39年来,他主导完成水稻新品种试验400多个组、5000多个品种,为我国水稻新品种审定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每一棵水稻都是他的孩子。即使在最炎热的正午,也能看到黄秀泉蹲在田里记录数据的身影。”同事吴光煋说。
黄秀泉深知农业科研事业需要薪火相传。2017年7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培养青年农技人才的摇篮。“从田间规划到试验报告撰写,师傅手把手教我画试验小区示意图,连观察本上的记录格式都反复示范。”工作室成员肖世温说起黄秀泉的教导,满是感激。这位严师不仅传授技术,更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精神深深烙在弟子心中。
如今,在黄秀泉的悉心栽培下,肖世温已能独立承担试验项目。“今年的水稻新品种试验全程由吴光煋、肖世温负责,我只当个参谋。”看着弟子娴熟地指导团队工作,黄秀泉欣慰地说。
今年十月,这位把39年青春献给稻田的农技“铁人”即将退休,但他培育的“科研种子”还将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退休后,我还要继续在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让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走进千家万户。”夕阳下,黄秀泉站在田埂上,望着无边的稻浪,眼里闪着光,“我的生命,早就和这些稻子长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