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四篇文章 | 建宁这个金铙山下的小山村破茧成蝶换新颜!

e三明   2019-09-07 10:40:31     阅读

花绿叶、蓝天白云、瓜果飘香。

8月29日,走进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一栋栋农民别墅错落有致,鹅卵石垒成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花香,吸引了八方游客置身花的海洋,或漫步沉醉,或拍照留念……

然而,谁又曾想到,早些年前,高峰村还是房屋杂乱无章、道路坑洼狭窄,村民们乱堆垃圾、直排污水。如今,这个村从全县第一贫困村发展成为生态旅游村,百户人家搭上了旅游快车。

高峰村位于“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称海拔1858米的金铙山下,村部距县城约10公里,现有183户、873人,其中库区移民133人,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市级旅游名村、省级生态村、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贡莲小镇的核心区域。

2018年,高峰村被列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试点村。这个金铙山下的小山村如何“蝶变”?

且看——

94affc35558a5adf7d1049b39397ae95.jpg

“五难”村变“五易”村

路旁卧着石头,山上攀着石头,水田里种着石头,竹林里长着石头……高峰村处处是石头,田少效益差,人称“石头村”。

“我们这里的村民,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金铙山被列入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为保护山上的自然资源,坪岗上、朱家坳、苦竹坪、坟背、川凹等高山偏远自然村的村民从1000多米的山上陆续搬到山下。”村党支部书记林长礼说。

由于人居环境较差,加上缺乏生产资源,高峰成为全县最贫穷的村。

“在这里,靠种地致富,很难!”村民聂小周是当年最早搬迁到这里的移民户,那时他才13岁。原来,聂小周的家,在高山上的朱家坳,田却在山下。更糟糕的是,每当秋收时,得花上2个多小时,走6公里的山路,将谷子挑回家。

回忆起当年的艰苦,聂小周说:“这里的水田,种地效益差,一个斗笠一块田,一件蓑衣一块田,若是一头黄牛耕田,都不能转头。

在20世纪80年代,这些自然村农户移居到山下。村民看到外地新村的变化,十分渴望本村对人居环境进行重新整治和提升。

为了让村民过上“稳得住、能致富、共和谐”的好日子,高峰村两委认真分析了村情,征求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2010年,高峰村结合离城区较近,自然生态好的优势,委托福建省海峡旅游规划研究院编制了《高峰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分“农家小宾馆、农家乐、森林人家”三大布局,把改造人居环境与“造福工程”建设、与发展新的乡村旅游生态产业结合起来,打造“五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幸福指数高峰村、生态环境优美村、乡村旅游星级村、党建工作精品村)品牌,建好一栋新房子,开发一项好产业,成就一个小老板,闯出一条致富路。

去年,《建宁县高峰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正式敲定。这是高峰村委托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编制的。方案重点结合完善高峰乡村旅游,进行深度人居环境提升。

“石头村”开出“旅游花”

人居环境的整治与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每家农户息息相关,特别是涉及农户之间原有房舍地块调整、破旧农舍(畜禽舍)拆迁补偿等问题,成为整治工作的瓶颈。

林长礼说,整治初期,许多村民在观望等待,甚至还有抵触情绪。为此,村里干部推心置腹地把道理跟村民讲清楚,让群众感觉到村干部是在为自己说话,是实实在在帮自己做事。

村里的事让村民做主。

高峰村土地资源少,要发展只有靠旅游,做旅游就要建设,做旅游就要有好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只有通过高品位规划,高标准建设,才能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要彻底改变,还得动‘大手术’啊!”濉溪镇党委副书记、金铙山联村党总支书记刘懿华说,分3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工程。第一步,重点是按照规划方案,实行统一办法整治家居环境。虽然工作难做,在短短的一年里,就拆除人畜混居土坯房3座200平米,拆除茅厕旱厕6座,拆除畜禽养殖栏17间。农民房屋立面改造9栋,新建标准排污卫生间125间,高峰村的面貌发生较大改变,解决了村里的脏乱差问题。

第二步是重点提升家居环境。比如,村里推行禁柴改燃补助制;清理房前屋后堆放的薪柴700多立方米;拆除附属房28栋、乱搭盖39处;建设餐厨污水和雨水分流项目,实现生活污水100%处理和自然生态降解。

第三步是关系到村民们钱袋子的事,重点提升“香溪花谷”旅游环境。现在,高峰村民宿、农家乐有14家,其中两家被评为金牌农家乐,4家被评为市级“绿野乡居”。

“高峰真是好,种花又种草;自从做旅游,人人不糊涂;拆旧建别墅,户户开店铺;家家有客源,天天像过年。”这是今日高峰村的真实写照。

来到村民林华的农家乐里,游客们正开心地体验打糍粑的乐趣。厨房里,林华和妻子正在忙着游客的午餐。“以前,都是烧柴,一到做饭时间,厨房里到处都是烟。现在,电压稳了,厨房实现了电器化,又快又干净。”林华的妻子满脸笑容地说。

如今的高峰村,不仅自然环境美了,家家户户的环保观念也跟上了。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中的老土灶、柴草堆不见了。“现在村民烧水做饭基本上都用电用气,家家户户的烟囱很少冒烟了。”林长礼说,石化能源和电力能源清洁环保,又方便快捷,这些年来没人砍伐林木,村里绿化也越来越好。

现在村子里,原来见了都怕的石头,大伙都爱不释手。村民们纷纷“洗脚上岸”搞旅游。村里先后开发了高峰漂流、雌雄双瀑、千年古驿道等旅游项目,还建设完成了“香溪花谷”旅游项目和儿童水上乐园项目……去年,高峰村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800多万元,村民从旅游产业中人均增收3000多元。

采访手记:

让“造福工程”真正成为“德政工程”

“造福工程”项目,顾名思义是以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这项工程启动以来,成为我市各级政府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但部分群众整体搬迁到新地方后,由于没有找到致富新门路,往往是农忙季节往老家跑,农闲季节呆在新家无事可做,造成“返贫”或“回迁”现象。

实施“造福工程”项目前,要通盘考虑,让村民真正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项目后,不能一搬了之,而是要“扶上马、送一程”,以免出现“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这样才能让“造福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高峰村积极探索“造福工程”与推进新型农村城镇化、与发展现代文旅产业相结合等搬迁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集聚带动新型农房集聚城镇化道路的乡村振兴之路,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