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残疾儿童的康复梦!三明多措并举开展康复救助服务

e三明   2021-12-22 11:10:20   阅读

三明市残联持续唱好、唱响“残障孩子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段歌声,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列入2021年“我为残疾人群众办实事”项目抓紧抓实,突出政策保障、服务提升、规范管理,全方位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实效。今年以来,全市已有1152名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服务,全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康复意识明显增强。


夯实政策扶持,织牢康复救助“保障网”


“你看,你把这个角粘过来,灯笼就做好啦!”在市残联志愿者的协助下,自闭症儿童芸芸做好了一个灯笼。芸芸是一名5岁的自闭症儿童,在我市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已经快2年了。在康复教师专业服务下,取得一定成效,已经可以进行一些简单交流。

“芸芸在机构康复得很好,我自己看得见也感受得到,真的非常感谢残联的好政策和康复机构老师的认真负责。她和姐姐都是自闭症儿童,我和她奶奶来陪着上课,她们的爸爸上班,要不是有残联的康复训练补助,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解决孩子的康复训练费用问题。如果耽误了孩子,我都不知道以后要怎么办?”谈到孩子的康复补助,芸芸的妈妈激动地说道。

图片

2016年以来,三明市在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的同时,针对残疾儿童家庭康复费用支出压力大和康复机构起步发展问题,构建了以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质量为主体,康复训练补助叠加、扶持民办机构发展协同配合的政策保障网,全方位为残疾儿童的康复保驾护航。

从2017年起,三明市先后出台和修订了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叠加政策,目前,我市0-17岁残疾儿童在享受省级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我市给予每人每年叠加康复训练补助2000元,对在县外康复的贫困残疾儿童,再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交通、住宿费补助。同时,全力扶持民办机构发展,对入驻由政府和残联出资兴建或所有的残疾人服务设施的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免收场地租金,仅这一项,一年可为民办康复机构减免场地租金200多万元。


突出技能培训,按好康复服务“提升键”


这世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世界从一开始就被按下了“静音键”,他们听不到鸟叫,听不到世界一切美好的声音,他们甚至听不到爸爸妈妈叫自己宝贝,他们就是听障儿童。而田田就是这样一名听障儿童,她在2岁的时候查出听力障碍。2018年,他植入人工耳蜗,并进入康复机构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田田的认知理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可以听得懂基本的指令,并于2020年9月进入普幼学习。

其实在三明有很多类似田田这样康复效果好的残疾儿童案例,这都得益于市残联以康复技能业务培训入手,通过交流互动、培训促动、政策推动“三轮驱动”的方式,全方位提升康复机构的服务能力。

图片

2021年,在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指导下,成立了三明市残疾儿童康复教学教研组,制定印发《2021年度三明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教研工作计划》,邀请市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专业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今年共开展言语类、感觉统合、档案管理等专项研讨5场次。市残联主动与省残联对接,争取外出学习培训名额,组织康复机构从业人员走出去学习最新的康复理论和方法,从业人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市残联还联合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制定了《三明市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对机构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从业规范、从业监督等提出具体要求,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升、岗位定级等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另外,市县残联、康复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家长培训,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家长们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进一步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水平和康复能力。


强化监督管理,力推康复服务“规范化”


星星是一名脑瘫儿童,目前在一家医疗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一年多的时间,在康复医师的康复训练和指导下,孩子的症状有所好转,虽然还不能达到正常孩子的情况,但持续康复取得的良好效果让星星的家长喜极而泣。

“残联现在的资金补助不仅手续简单,审核时间快,而且还有工作人员实时跟踪项目实施情况,保障了孩子的康复权益。政府越来越为老百姓着想,我们感到很有安全感,生活也有了更大的信心。”脑瘫儿童星星的家长感动地说道。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一项民生项目,能否高质量地落实,关键在于规范管理。

一是常态化开展事中监督,按属地管理原则,县级残联每月至少进机构2次,跟踪残疾儿童到位、康复计划实施、康复档案建立、安全保障措施、疫情防控措施等落实情况,常态化督促康复机构规范实施项目要求。

二是加强事后监督,市县两级残联通过电话或入户方式,每年对核销康复救助资金的服务对象进行100%回访,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估,回访资金到位、康复成效、康复意见等情况,取得良好成效。

三是优化服务模式,明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申请与核销相关要求,大力推行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邮寄办、智能办“五办工作法”,家长“一趟不用跑”即可得到康复救助服务。同时,根据残疾儿童特点及家长需求,有序推行“医教结合”“融合康复”“家长陪读”“线上康复”“送康上门”等服务模式,最大化提高残疾儿童的康复实效。

新媒体编辑:李雨青

来源:三明市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