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响”奏华章!三明市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侧记

e三明   2025-08-21 11:32:00   阅读


城与乡,

各美其美,

更要美美与共。


近年来,我市牢记重要嘱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目标,统筹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聚力补齐城乡短板,探索出一条城乡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4年,

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34%,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

优于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



做强产业
夯实发展后劲


初秋时节,建宁县均口镇官常村的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内,郁郁葱葱的毛竹间藏着致富密码——一株株形态饱满、色泽温润的灵芝舒展着身姿,像撑开的一把把“小伞”。


图片


“灵芝种植基地面积约500亩,8月初刚完成第一批采收,共采了4500多公斤,收入超20万元,10月底可采第二批。”官常村党支部书记揭福球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发动机。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引领,明确发展格局,重点培育沙县小吃食品、永安林竹、建宁特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链,同时健全产业链发展工作机制,力促县域重点产业链向“新、优、特”进阶。


立足绿色家底,三明持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茶、种业、生物医药、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生态惠民产业链“枝繁叶茂”。


眼下,在沙县区,小吃产业上下游手拉手,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引擎;三元区串起万寿岩、小蕉村等景点,打造“文旅融合・近郊休闲”示范线,做活了文旅产业……一批特色示范片区拔地而起,奏响强村富民新乐章。


三明因工业而生,更因工业而兴。作为福建的老工业基地,我市坚持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积极培育以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稀土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

福建南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明溪经济开发区汇聚南方制药、海斯福、瑞博奥、海西联合药业等多家龙头药企,集基地、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去年,明溪县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产值43.58亿元、税收2.68亿元。


山海携手,拉满融合发展加速度。


近年来,我市抢抓革命老区政策机遇,深耕沪明对口合作、泉明山海协作,在教育资源共享、医疗技术协同、康养产业联动、产业转移承接等领域下足功夫,构建起适配性强的政策衔接与落地机制。如今,36个“人才飞地”架起要素流动桥梁,83个沪明对口合作项目、234个泉明山海协作项目与县域产业链深度绑定,共同唱响区域发展协奏曲。



图片

尤溪县台溪乡清溪村千亩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一派生机勃勃。(尤溪记者站 吴振湖 通讯员 张朝泉  摄影报道)


一串串鲜活的数字见证产业发展成效:

2024年,三明水稻制种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坐稳“全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大市”宝座;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收居全省第2位;竹产业产值326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增长38.8%……

补齐短板
共享融合成果


在三元区中村乡南坑村的道路上,智能一体化镭射预警系统闪着提示光,新拓宽的路面平坦宽敞。“现在会车方便多了,村民出行心里踏实了!”村党支部书记林爱珠笑着说,“微改造”让农村公路的舒适性、安全性“双提升”。


图片


路通产业兴。如今,三明全市形成“四纵三横三联”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第三,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4个,为城乡要素流动铺就“快车道”。


这是我市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的缩影。


秉承惠民初心,三明多措并举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推动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交通、物流、环保、供水等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速,城乡“硬件”差距持续缩小。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8亿元,涵盖城市地下管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52个项目;谋划实施6类54个市重点项目,计划投资70.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8.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54%。


为解决农民幸福出行、物流配送、寄递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三明积极探索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公交优势,将农村客运、货运和寄递三大服务体系进行深度融合,推动客货邮融合实现建制村全覆盖。


“客货邮+农产品”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了特色农产品上行通道:“水果季”建宁县收件增幅达41%,助农增收476万余元;永安市小陶镇去年蜜桔、黄椒销量增长3万余件,上坪乡笋干销售量增长8000余件;尤溪县管前镇金柑新春销售旺季每日收寄快递量超千件……


既要提升“硬件”,也要提升“软件”。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明持续做好公共服务“软联通”,推动文艺资源与村民需求深度融合,开展“远山三人行”、流动舞台车、百姓大舞台、“半台戏”配送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图片
图片

去年,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0077场,开展“三明之美”等文艺采风活动,推出《城关记忆》《沙县之味》等文学作品。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城乡大地,成长为赋能乡村发展的茂林。


服务均衡
增进民生福祉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很安心!”想起几个月前的惊险一幕,今年61岁的刘先生忍不住感慨。


刘先生是大田县上京镇人,当时突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冷汗直冒,被紧急送往大田县总医院上京分院。值班医生当机立断,先让他服下“胸痛一包药”,征得家属同意后立刻开展溶栓治疗,同时火速联系县总医院协调转诊。一到县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无缝衔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迅速展开,术后胸痛即刻缓解——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援,因基层医疗网的坚实支撑稳稳“赢了”。


医改是三明的金字招牌,始终步履铿锵。为破解基层医疗“断层”难题,2017年底,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成总医院,以县医院为龙头,整合县域内所有县、乡、村公立医疗机构,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和三级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网络。通过设备共享池、人才下沉机制等,优质资源精准输送至基层,架起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桥梁。目前,全市141个乡镇(街道)均设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4家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率达96.5%。


教育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三明市实施“总校制”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受益中小学生达32万人、占比75%;推进“县管校聘”改革,2024年县域义务教育城乡教师交流2056人次、交流比例超10%,教育均衡的画卷在红土地上铺展。


宁化县作为我市教育大县,现有13所总校、44所分校,“总校制”办学实现从学前到高中全学段覆盖。县财政每年拨付120万元专项经费,确保“总校制”办学顺利开展。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以优带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流进城区新校、农村弱校,让城乡孩子共享教育红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百姓?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优化“一市一县一中心”布局,建成社会福利中心,并分批建设 153个乐龄学堂,2.6万老人在此乐享晚年,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在细致入微的民生服务中持续升温。


图片


以城带乡、

以乡促城,

三明在产业协同、

设施联通、服务均衡中

持续发力,

让城乡于“各美其美”中

走向“美美与共”,

书写了革命老区城乡

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字: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建宁记者站  曾  程  通讯员  黄  颖

图片:建宁县融媒体中心、明溪县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